近江牡蛎,近江牡蛎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长最繁盛而得名。贝壳大型,长达24厘米,高15厘米,质坚厚。体型多变化,有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低齿贝的鳞片平、薄、脆,高龄口鳞片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左壳较有壳厚大,鳞片少。壳面有灰、青、紫、棕黄等颜色。壳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长而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 近江牡蛎
- Ostrea rivularis Gould
- 蚝、白蚝、海蛎子、蛎黄、蚵
- 牡蛎科
- 中国、日本
形态特征
贝壳大,坚厚。一般多呈圆形、长卵圆形或三角形。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壳面有灰、青、紫或棕等色彩。工壳较右壳更厚大,同心鳞片的层次少而强壮。壳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长而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内湾、低潮线至水深约7米水域处,营固着生活;适温范围为10~33℃,适盐范围为5~25,滤食浮游生物等。
产地产季
牡蛎为重要海水养殖品种。褶牡蛎和近江牡蛎我国南北沿海均产;长牡蛎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广东。福建较多,为南方沿海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大连湾牡蛎产于黄渤海。产季在11月份至翌年4月份。
经济价值
分类研究
近江牡蛎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对象,在华南沿海养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根据肉的颜色,近江牡蛎通常被珠江三角洲蚝民称为“赤蚝”和“白蚝”,但它们的贝壳形态极其相似。近江牡蛎分类鉴定研究已被探讨多年,传统的形态学、解剖学等已不能完全解决近江牡蛎的分类问题。近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近江牡蛎分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江牡蛎分类研究进展,综合有关研究报道认为华南沿海养殖的近江牡蛎可能是3个物种的混合体:“赤蚝”可能是一个新种,而“白蚝”含有香港巨牡蛎和有明巨牡蛎2个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