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赤颈鵟
【拉丁学名】Buteo auguralis
【命名时间】Salvadori, 1865
【英文名称】Red-necked Buzzard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鵟亚科、鵟属
赤颈鵟(学名:Buteo auguralis):体长42-50厘米,体重525-890克。恰如其名,这种中型猛禽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上有突出的红棕色,从顶冠延伸到上背。其余上半部分体羽主要是黑色,除了尾部羽毛也是红褐色外,在尾端标有黑色条纹。与黑色上体形成相比,胸部主要是亮白色,朝向喉部变成深褐色,并且有延伸至侧翼的不规则图案的黑色斑点。
栖息于森林边缘和疏林,包括次生林和原始森林及低地雨林。出现在种植园、农耕区、大草原、栖息的海拔高度达2500米。猎物由各种小动物组成,包括啮齿动物、鸟类、蜥蜴、蛇、节肢动物。分布于范围很广,从毛里塔尼亚一直延伸到利比里亚西部,东达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在西非沿岸也有发现,包括加蓬、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东北部。
形态特征:赤颈鵟体长42-50厘米,体重525-890克。恰如其名,这种中型猛禽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上有突出的红棕色,从顶冠延伸到上背。其余上半部分体羽主要是黑色,除了尾部羽毛也是红褐色外,在尾端标有黑色条纹。与黑色上体形成相比,胸部主要是亮白色,朝向喉部变成深褐色,并且有延伸至侧翼的不规则图案的黑色斑点。
亚成鸟类似于成鸟,除了上体有较轻的着色之外,胸部是奶油色而不是白色,喉咙周围缺少较黑的羽毛。
栖息环境:栖息范围广泛,喜欢森林边缘和疏林,包括次生林、原始森林及低地雨林。出现在种植园、农耕区、大草原、栖息的海拔高度达2500米。有一部分种群迁徙,这些小群体迁徙到物种原分布区更偏南的地方,如加蓬。生活在北部的种群全部迁徙,在雨季后离开稀树草原,沿着主要森林带的边缘进入干旱季节的南部。
生活习性:赤颈鵟通常是单独生活,但在旱季期间,会形成小群体,在飙升的时候,会发出巨大的声吼,或peee-ah的尖叫声。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
赤颈鵟通常的狩猎技术就是栖于高处寻视地面并耐心等待,看到目标后然后快速向下猛扑,用大而尖的爪子抓住它的猎物。捕食的猎物由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组成,包括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蛇、以及节肢动物,尤其是白蚁。
分布范围:原产地:安哥拉、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苏丹、苏丹、多哥、乌干达。
游荡:冈比亚。
繁殖方式:该物种的巢搭建在森林的大树高处的树杈上,悬崖边缘或塔架上,连续几年使用同一巢穴。通常情况下,每窝产1-2枚卵,在北半球产卵的时间在11月至来年的1月,在南方雏鸟在8月出壳。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种群现状:赤颈鵟没有面临具体的威胁,其数量估计在1万到10万之间。 尽管如此,它很可能受到其分布区域内很多地方发生的森林砍伐的影响。由于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虽然对赤颈鵟没有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但它们确实也生活在一些保护区内。如果管理得当,这些地区在未来多年里,应该有助于维护这个物种的生存,作为防止人类居住区扩张的保障措施,并伴随着伐木和狩猎压力的增加。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