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mosquito)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又称“蚊子”,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巨蚊亚科、按蚊亚科、库蚊亚科),35属,3600多种和亚种。中国已发现370余种,其中按蚊、库蚊、伊蚊3个属的蚊种超过半数。
- 蚊
- mosquito
- 蚊子
- Culicidae
- 动物界
-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 六足亚门
- 昆虫纲Insecta
- 有翅亚纲
- 双翅目Diptera
- 长角亚目Nematocera
- 蚊科Culicidae
基本资料
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昆虫,有3600多种。因雌蚊吸血而为重要的医学昆虫。传播黄热病、疟疾、丝虫病和登革热。蚊体细长,覆盖鳞片,足细长外观脆弱,口器在长吻内。雄蚊触角丝状,有环毛,一般较雌蚊浓密。雄蚊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有时亦食,但多数需吸血一次后体内的卵才成熟。不同的蚊种对寄主有不同的偏好,但多种情况下并无严格限制。卵产于水面,孵化为水生幼虫(孑孓)。幼虫以急促扭动动作游泳,吃藻类和有机碎屑,少数肉食性,甚至吃其他蚊。蚊蛹与大多数昆虫不同,能活动,靠胸部的呼吸管呼吸。成蚊从蛹壳钻出后立即交配。寿命依种类而迥异。蚊似乎为寄主的湿气、乳酸、二氧化碳、体热及运动所吸引。蚊似乎靠嗅觉发现宿主。蚊的叫声是翅的快速扇动引起;雌蚊扇动频率较低,以此可被雄性识别。繁殖习性多样。防治方法包括消除孳生地,水上喷洒油层以阻塞孑孓的呼吸管,以及药杀孑孓。室内可用合成有机杀虫药消灭成蚊。
生物种类
- 喙细长,比头部长几倍,便于吸食液体食物或穿刺吸血。
- 翅脉特殊,被有鳞片。
- 足细长,足及身体其它部分均有鳞片。
形态结构
形态
- 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触角(antenna)分15节,第1节称柄节(scape),第2节称梗节(torus),第3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具轮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有反应,对二氧化碳和湿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寻觅吸血对象时起重要作用。触须1对,两性按蚊的触须均与喙等长,雄蚊的触须末端膨大;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甚短,不足喙之一半;库蚊的雄蚊触须长于喙,伊蚊的雄蚊触须与喙等长。蚊的口器常称为喙(proboscis),属刺吸式口器,由上内唇、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液体食物。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锯齿,在吸血时随皮肤切开之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雄蚊的上、下颚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
-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各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的特征。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图18-4)。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三叶状,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上有鳞片覆盖。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遂。鳞片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是按蚊分类的重要依据。蚊足细长,自前而后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重要分类特征。
- 腹部:分11节,第一节不易察见。第2~8节明显可见,在其背面,有的蚊种具有由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1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内部结构
-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脑内有1对唾腺,各分3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包括抗血凝素(anticoagulin),溶血素(haemolysin)和凝集索(agglutinin)等。
- 生殖系统:雄蚊有睾丸1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对。两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ampulla)。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远端有受精囊(spermatheca)和1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8、9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多个卵巢小管组成。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种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follicle)。顶端的为增殖卵泡,中间为幼小卵泡,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卵泡依次逐个发育成熟。当成卵卵泡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又发育为成卵卵泡,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下1个膨大部(inflation)。
卵 |
幼虫 |
蛹 |
成蚊 |
|
按蚊 |
舟形,
有浮囊,分散,常排成图案状浮于水面
|
无呼吸管,具气门;
有掌状毛;
静止时与水面平行
|
呼吸管粗而短、漏斗状、口阔、具深裂隙;
体大多灰褐色
|
触须雌、雄与喙等长,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状,翅多具黑白斑,足有无白环不定;
停息时体与喙成一直线,与停落面成一角度
|
库蚊 |
圆锥形,
无浮囊,集成卵筏,浮于水面
|
呼吸管长而细,有呼吸毛多对;
无掌状毛;
静止时头下垂,与水面呈角度
|
呼吸管细长、管状、口小、无裂隙;
体大多棕褐色
|
触须雌蚊甚短,短于喙之半,雄蚊则比喙长,翅多无黑白斑,足多无白环;
停息时体与喙有角度,体与停落面平行
|
伊蚊 |
橄榄形,
无浮囊,分散,沉于水底
|
呼吸管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对;
无掌状毛;
静止时状态同库蚊
|
呼吸管长短不一、口斜向或三角形、无裂隙;
体黑色
|
触须雌蚊同库蚊,雄蚊与喙等长,翅无黑白斑,足有白环;
停息时同库蚊
|
成长过程
生理生态
越冬是蚊对气候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至最低点;到次年春暖时,蚊开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以成蚊越冬的有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以卵越冬的多见于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幼虫越冬的多见于清洁水体孳生的蚊种,如微小按蚊,骚扰阿蚊的幼虫也能越冬。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平均温度均达10℃上,蚊虫无越冬现象。越冬机制复杂,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种的遗传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疾病病种
蚊类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疾病,在我国,重要的传病蚊种如下: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成虫灰褐色,雌蚊触须较细,末端两白环宽,常相互连接;翅前缘基部一致暗色;后足跗节仅有窄端白环;腹侧膜上无T形暗斑。该蚊是我国独有蚊种,分布在北纬34°以南地区,主要孳生于植物遮荫较好、水质清凉的静水或缓流小积水中,如稻田、茭白田、水坑、灌溉沟等。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传疟作用高于中华按蚊。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sis)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顶端2个宽,另2个窄;翅前缘具2个白斑,尖端白斑大;腹侧膜上有T形暗斑;后足1~4跗节具窄端白环。分布于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国各省区,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虽然不是高效的传播者,但由于种群数量大,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幼虫主要孳生于缓流清水中,如小溪、沟渠、渗出水等。
微小按蚊(An.minimus)棕褐色小到中型蚊种。雌蚊触须具3个白环,末端两个白环等长并夹一约等长的黑环;触须后半部有一较窄白环,上述黑、白环也可有变化;翅前缘具4个白斑;各足跗节一致暗色。分布在北纬32°以南山地和丘陵地区,是该地区疟疾的主要媒介。
大劣按蚊(An.dirus)灰褐色中型蚊种。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顶端白环最宽。翅前缘脉具6个白斑,第6纵脉有6个黑斑。各足股节和胫节都有白斑,后足胫节和第1跗节关节处有一明显的宽白环。大劣按蚊是热带丛林型按蚊,主要孳生于丛林边缘荫蔽的溪床积水、浅潭、小池等处。大劣按蚊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以及云南西部和广西南部的少数地区,通常有较高的自然感染率,是海南岛疟疾媒介防制的主要对象。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和致倦库蚊(Cx.P.quinquefasciatus)褐色、红棕或淡褐中型蚊种。成蚊的共同特征是:喙无白环;各足跗节无淡色环;腹部背面有基白带。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形态、生态习性近似,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不同,以北纬32~34°分界,致倦库蚊分布在南方广大地区,淡色库蚊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在分界区可有它们的中间型。两者都被称作“家蚊”,是室内常见的刺叮吸血蚊虫,是城市灭蚊的主要对象之一。幼虫主要孳生在小型,特别是污染的坑洼、水沟以及容器积水。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棕褐色小型蚊种。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触须尖端为白色;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第2~7腹节背面有基部淡色带。广布除新疆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各省区,是绝大多数地区稻田蚊虫的优势种,但也广泛孳生在沼泽、池塘、灌溉渠、洼地积水等处。雌蚊人畜血液兼吸,而偏吸牛、马、猪、犬等血液,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纵纹,从前端向后伸达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后跗1~4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分布较广,北达沈阳(约北纬41.8°),西北至宝鸡,西南到西藏自治区,但以北纬34°以南为常见,多孳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如缸、罐、盆、废弃轮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树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中。
埃及伊蚊(Ae.aegypti)深褐或黑色而具银白色或白色斑纹的中型蚊种。中胸背面两肩侧有一对由白宽弯鳞形成的长柄镰刀状斑,两白斑之间有一对金黄色纵线,形成一弦琴状斑纹。分布限于北纬22°以南的海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台湾省的南部。主要孳生在室内及其周围容器积水中。雌蚊偏吸人血,而且在一个生殖营养周期中有多重吸血的习性,因而增加了传播疾病的机会。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媒介。
防制原则
生活习性
孳生习性
水体类型 |
主要孳生蚊种 |
---|---|
严重污染水体,如粪坑、粪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