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人按蚊
- Anopheles lesteri anthropophagus
- 动物界
- 节肢动物门
- 六足亚门
- 昆虫纲
- 有翅亚纲
- 双翅目
- 长角亚目
- 蚊科
- 按蚊亚科
- 按蚊属
- 嗜人按蚊
简介
近年来,我国对嗜人按蚊的地理分布、分布规律与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分子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首先,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由北纬33。北移到北纬42.5°。其次,辽宁省法库嗜人按蚊主栖牛房,偏吸牛血,广东横琴岛的嗜人按蚊主要孽生于香蕉林储水沟,生态习性明显别于其他地区。第兰,在对各地嗜人按蚊进行分子分类鉴别时,已发现嗜人按蚊基因存在明显差异,辽宁省嗜人按蚊群体与四川、河南、江苏嗜人按蚊群体己出现分化现象。但遗传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嗜人按蚊不存在生殖隔离,认为是不同地域分布的同一蚊种。对于北纬42.5°。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生态习性、传疟作用我们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有必要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对嗜人按蚊分布特点、与土壤的关系,迁飞可能性,分子分类方法和细胞遗传学方法在该蚊种内的鉴定上哪个价值更大等问题,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形态特征
该种与中华按蚊非常近似,它与中华按蚊的主要区别在于翅前缘脉基部份通常一致黑色,膊横脉无鳞;腹部侧膜无T形暗斑。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无淡色鳞。两者的幼虫无明显区分。卵两端较尖,甲板很窄,约占卵宽的1/10,这是与中华按蚊的明显区别。
种属分布
嗜人按蚊仅
发现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北纬34°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嗜人按蚊存在的区域记载的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生活习性
分布规律与环境特征
综合1984年以来全国的调查结果,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海拔1 000m以下的广大低山丘陵岗地和浅丘平畈区。分布区植被以树林、竹林、灌木和农作物为主,覆盖良好。土壤类型有红土、黄土、黄棕壤土、灰泥土、黄底泥土、灰黄泥土、青底黄泥土等,土质偏酸性。调查资料同时表明,嗜人按蚊常里点状、片状和带状分布,即使相邻不远的两个村庄,其种群数量却相差悬殊。对于这种差异的原因,尤显策等认为与土壤类型有关,嗜人按蚊属于黄土区蚊种,主要孳生在黄棕壤潜育型水稻区和侧渗型水稻区,而黄棕壤分布的特殊性,决定了嗜人按蚊呈点状、片状分布的特征。但雷心田 认为土壤类型与该蚊的分布虽有一定关系,但非决定性条件。海拔高度(1 000m以下)、冬水田的有无和气象因素等,也是决定嗜人按蚊地理分布非常重要的因素。
危害
它是北纬34°以南低山丘陵地区疟疾与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防治
根据嗜人按蚊喜吸人血、家栖的特点,使用杀虫剂室内喷洒防制嗜人按蚊收到良好效果。浙江、上海、江西和湖南经多年使用DDT室内喷洒控制,疟疾发病率已降到很低水平,大部份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引。安徽舒城是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吴振友等(1983)使用DDT室内喷洒后,蚊帐内嗜人按蚊组成由53.6%降为0.8%,叮人率由喷洒前的0.5950降至0.0024,经连续2年喷洒后,1985年调查未再发现嗜人按蚊。许龙善等在福建省南平、三明两地区14个县采用DDT喷洒或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有效地控制了嗜人按蚊。经多次复查,95.34%的点未再发现嗜人按蚊,1996年以来未再出现当地疟疾病例。广西环江、罗城(1984~1985)使用DDT室内喷洒防制嗜人按蚊也收效显著,嗜人按蚊密度从喷前lo.61只降为0.86只,第2年的0.152只;叮人率由0.2702降为0.0181,种群密度和叮人率分别下降了91.89%和93.3%。接种率和媒介能量也从喷洒前的0.0856和0.2595降为0.00003和0.0018,媒介能量下降了22倍,接种率接近于零。广东深圳使用溴氰菊酯连续两年浸泡蚊帐后,嗜人按蚊密度、疟疾发病率分别下降了90%和96.73% ,四川I陈怀录等(1987.1989)在43个县385万人口地区使用溴氰菊酯喷洒蚊帐509.3万顶,嗜人按蚊密度由喷帐前的0.83只/床(1987)、46.86只/床(1988)降为喷帐后的0.08只和1.16只,疟疾发病率每年下降37.56%。袁方玉等1990—1993年在湖北省嗜人按蚊分布地区13个县1 600村共浸泡蚊帐1 079 891顶,嗜人按蚊密度下降了95.63%,疟疾平均发病率、发热病人血片阳性率从浸帐前的0.38%、2.78%降到浸帐后的0.1%和0.78%,分别下降了73.68%和72.66%,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