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拔蚌
- Panopea abrupta
- 高雅海神蛤、皇蛤、管蛤、象鼻子蛤、泥笋、海笋
- 动物界
- 软体动物门
- 双壳纲
- 海螂目
- 潜泥蛤科
- 海神蛤属
- 象拔蚌
- 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 Conrad, 1849
形态特征
贝壳薄而脆,两壳小,通常相等,壳面前端有锯齿状的齿,背
壳的背、腹及后端有副壳,水管极发达,粗状水管不能完全缩入壳内,留在壳外的部分有的长达10余厘米,形如象鼻,故名象拔蚌。分布范围
生活在水温0℃-24℃,盐度26‰-34‰,水深6m-30m,泥沙底质的海区中 [2] 。原产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5] 。以北美洲西岸所产最为肥美,加拿大温哥华为最大的象拔蚌集散地 [6] 。1998年中国开始引进象拔蚌,中国东南部沿海开始有养殖。
生活习性
品种分类
一般而言分成泥蚌和沙蚌两种,在沙地成长的象拔蚌颈部较白,而在泥地成长的象拔蚌颈部颜色较深。食用以少杂质无异味的沙蚌为上品。
繁殖方式
象拔蚌雌雄异体,每年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7月,盛期为5-6月。个体产
卵量达1000-2000万粒,产卵水温为14-17℃。卵径为82微米,受精卵经4-5天发育成D形幼虫(120-130微米);10-12天发育成壳顶幼虫(160-180微米);30天左右幼虫下沉,随着变态,壳长达350-400微米。养殖技术
象拔蚌养殖海区要选择在水流畅通、风浪较小、饵料丰富、沙泥底质的内湾,养殖水深从低潮线至10米均可。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为好,附着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贝,日投饵量逐步增加到6-12万细胞/立方厘米,幼体8-10天发育成单管期稚贝(壳长0.6-1毫米);22-23天发育成双管期稚贝(壳长1.4-1.6毫米);30天后壳长达2毫米(1500-800粒);40天壳长达3.5毫米(150-180粒);60天壳长达8毫米(20-26粒),此时可下海播苗。
PVC管护养的方法养殖象拔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年后成活率达到60%,平均壳长4毫米,重30克。该法采用直径为10-20毫米,长为25-30毫米的塑料管(或PVC管),内放苗10-30粒,管一端埋入沙底,一端露出沙面5-10毫米,外罩孔径1毫米的塑料网。3个月后苗钻入沙中10毫米,6个月钻入20-25毫米,10-12个月钻入30-40毫米,并开始分散。此时可取出塑料管(可循环再用),苗得到保护后,成活率很高。管距在50-60毫米时,每亩可插管4000个,养苗4-10万粒。
主要价值
象拔蚌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象拔蚌的出肉率高,达60%-70%左右,在贝类中是不常见的,其中主要食用部位为水管肌,占总食用量的30%-35%。每100克含热量81千卡、蛋白质14.4克、脂肪1.3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选购指南
选购的方法是眼看、手摸。眼看,外壳开口而不能复闭的,为死蚌;手
摸,用手触摸蚌壳时,仍然显得“硬口”的,也是死蚌。另外,初加工前用手稍捏,其肉体会出现跳动、收缩的反应,切片后肉质透明呈波曲状,有鲜香味,此应为活体;反之,切片后平直且有腥味,即非活体。食用注意
象拔蚌内脏不能食用,因为象拔蚌内脏含有红潮毒素,可能引发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