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软体动物 > 双壳纲
双壳纲
长竹蛏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7

长竹蛏(学名:Solen gouldi)是竹蛏科、竹蛏属贝类。壳长90-100毫米,呈细圆柱形,壳长为壳高的5-6倍。壳质薄脆,壳顶不明显,位于贝壳最前端。两壳闭合后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均开口。贝壳前缘为截形、略倾斜,后缘近网形;壳顶不明显,位于壳的最前端。壳表光滑,生长纹明显,外被黄绿色壳皮,腹缘壳皮较完整,壳顶部常脱落。壳内面白色与淡黄褐色混杂,有光泽。铰合部不发达,两壳各具1枚主齿。前闭壳肌痕极细长,部分个体中超过韧带长度;后闭壳肌痕近拉长的三角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半圆形。

长竹蛏喜欢生活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的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含沙量以70-80%为适宜。长竹蛏成体以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分布于中国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


中文学名
长竹蛏
拉丁学名
Solen gouldi
别    称
竹蛏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帘蛤目
竹蛏科
竹蛏属
长竹蛏
亚    种
命名者及年代
T. A. Conrad,1867


















形态特征

壳长90-100毫米,呈细圆柱形,壳长为壳高的5-6倍。壳质薄脆,壳顶不明显,位于贝壳最前端。两壳闭合后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均开口。壳质薄脆,两壳相等。贝壳前缘为截形、略倾斜,后缘近网形;壳顶不明显,位于壳的最前端。壳表光滑,生长纹明显,外被黄绿色壳皮,腹缘壳皮较完整,壳顶部常脱落。壳内面白色与淡黄褐色混杂,有光泽。铰合部不发达,两壳各具1枚主齿。前闭壳肌痕极细长,部分个体中超过韧带长度;后闭壳肌痕近拉长的三角形。外套痕明显,前端向背缘凹入,外套窦半圆形。
精子全长为41.5微米,头部近球形,长2.6微米,有明显的核和稍尖的顶体之分,尾细长达38.9微米,卵沉性,圆球状,紫红色。未受精卵卵膜厚2.6微米,受精后卵膜厚7.8-10.4微米。卵径(不包括卵膜)约77.7微米。

生活习性

长竹蛏喜欢生活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的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含沙量以70-80%为适宜。潜入底内的深度为20-40厘米,柄息的密度很大。适合温度范围为2-32℃,最适水温为25-27℃,长竹蛏成体以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穴居生活。
贝壳的生长具明显的季节性。当年7月份附着的軽苗在8-10月份生长很快,月平均增长为9.57-15.42毫米;10月下旬停止生长;翌年4月下旬又开始生长;6-9月为快速生长期,月平均增长为5.43-10.28毫米;7月进入繁殖期,生长速度略有降低,繁殖后的8月份又有一快速生长期;10月份后直到死亡,贝壳的生长都很缓慢。软体部的生长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当年7月份附着的蛏苗,8-10月也是快速增长期,其中9月份增重最快;11月至翌年3月,软体部也基本停止生长;4月又开始增重;5-6月增重最快;7月因繁殖的影响,增重明显降低;繁殖后的8、9两月又迅速增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在中国大连分布于瓦房店、金州、长海、庄河。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长竹蛏为雌雄异体,繁殖期约为每年的5-7月,其受精卵在海水中度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陆续发育成面盘幼虫,然后进入底泥中生长。
据性腺外部特征和组织切片观察,性腺发育分五期,即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体止期。一龄蛏和二龄以上蛏各期所处的发育时间有很大差别,一龄蛏的五期分别在每年的2月中旬至4月下句、4月中旬至5月下旬、5月下旬至7月中甸、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二龄以上軽的五期分别在每年的9月上旬至10月上旬、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4月中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

人工繁殖

每年的6月份从海区采捕回来的亲贝人工受精后获得的受精卵,在水温24-25℃,海水比重1.0170的条件下,发育至D形幼虫需21小时37分。刚发育的D形幼虫壳长约150微米,壳高约120微米,幼虫在水温22.5-25.0℃,比重1.0170-1.0175条件下培育,投喂异胶藻和扇藻,约7天时间进入变态期。变态幼虫的壳长约290微米,壳高为220-240微米。11天后壳长达440微米时出水管明显伸长。17天后壳长930微米,壳高685微米时,进水管也形成。中国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很早就开展长竹蛏人工育苗的研究,已培育出体长1毫米左右的幼苗。


主要价值

长竹蛏肉味鲜美,味道鲜美,肉质富有弹性和韧性,口感与众不同,营养丰富,是蛏类中的佼佼者,产量大,分布广,在食用贝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长竹蛏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很高,个体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钙、磷、铁、碘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长竹蛏还具有药用价值,据药书记载,其壳有散结、消炎的功效,而蛏肉则具有退热、明目、止渴和解酒等功能,因此,长竹蛏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海产珍品。

养殖技术

长竹蛏除天然生长外还可以进行人工增殖和养殖,养殖品种以大竹蛏和长竹蛏为主,这两个品种个体大,生长快,体部比重大,是经济价值很高的优良品种,人们可采捕野生天然幼苗进行养殖。由于采捕的天然苗种规格差异较大,因此多采用分级养殖法,轮流收获。养殖两年的长竹蛏体长可达8厘米左右,个体大的可达22厘米以上。长竹蛏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长竹蛏体型呈圆柱形,生长占用的滩面小,初夏繁殖的蛏苗经5-6个月养殖,当年秋末即可达到商品规格,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


采捕方法

对于自然生长的竹蛏,应考虑到资源保护问题,6月至8月份为繁殖期,此时应禁止采捕。6月份前应限制采捕强度,以便留下足够的亲体,3月份长竹蛏第二次增肥后可以采捕,但应限制采捕工具,只能用小钩钓取,大面积翻挖滩涂容易使刚刚附着不久的小竹蛏苗死亡。
采捕也可采用这样方法:事先到晒盐场提来一桶高浓度的盐卤,等到海水落潮时露出大片沙埕,然后用小扫帚沾上盐卤轻轻抖动,盐卤就象下雨似的均匀洒落在沙埕上,盐卤顺着竹蛏的出水孔渗入体内,竹蛏遭到强烈的刺激纷纷喷出小水柱,接着竹蛏受不了,多数从沙里钻了出来,然后边将个体大的竹蛏捡入竹篓中。
长竹蛏的食用方法,除了清蒸之外,还可以腌制。方法是:将竹蛏洗净,沥干体表的水份,找来广口的玻璃瓶,将竹蛏井然有序地摆上一层,每摆好一层,都撒上足够的精盐,最后加上捣碎的蒜泥,加盖密封,7天后风味独特的竹蛏就腌制好了。




上一篇:大竹蛏
下一篇:缢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