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鹞鲼(学名:Aetobatus narinari)是鹞鲼科、鹞鲼属的一种鱼类。体盘宽约为体盘长的2倍;前缘微凸,后缘凹入。吻较短,弧形,前端钝圆,向头前下斜,突出于腹面上,吻长约等于体盘长的1/8-1/7(幼体吻较短)。眼圆形,侧位,稍突起;眼径约与喷水孔径相等。喷水孔背位,位于眼后。口中大,平横,口宽小于口前吻长。鳍脚粗扁,后端圆锥形。背鳍1个,小型;起点距腹鳍终点比其基底长稍小,后端比腹鳍后端前许多。尾细长,约为体盘长之4倍;尾刺1个。体光滑,背面暗褐色或赤褐色,胸鳍、腹鳍和背鳍上具白色或蓝色斑点,吻上和头上纯褐色无斑点;腹面白色,胸鳍和腹鳍后缘暗褐色;尾鳍具暗褐色和浅色条纹。
- 斑点鹞鲼
- Aetobatus narinari
- 纳氏鹞鲼、鸭嘴燕魟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软骨鱼纲
- 板鳃亚纲
- 鲼形目
- 鲼亚目
- 鹞鲼科
- 鹞鲼属
- 斑点鹞鲼
- 无
- Spotted Eagle Ray
- Euphrasen,1790
- (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斑点鹞鲼通常栖息于海湾和珊瑚礁上,偶尔进入河口栖息地。尽管斑点鹞鲼出现在大约60米深的近岸水域,但它大部分时间都在开阔水域游动。斑点鹞鲼通常栖息于海湾和珊瑚礁上,偶尔进入河口栖息地。尽管斑点鹞鲼出现在大约60米深的近岸水域,但它大部分时间都在开阔水域游动。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国家地区
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新南威尔士州)、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中国、哥伦比亚、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古巴、科特迪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牙买加、日本、约旦、肯尼亚、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威特、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南下加利福尼亚、恰帕斯州、坎佩切州、塔巴斯科州、格雷罗州、纳亚里特省、米却肯州、瓦哈卡州、金塔纳罗奥州、锡那罗亚州、索诺拉州、哈利斯科州、尤卡坦州、韦拉克鲁斯州、下加利福尼亚州、科利马州)、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马州、北卡罗来纳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夏威夷州、南卡罗来纳州)、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也门。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 ver 3.1)——近危(NT)。
主要价值
斑点鹞鲼被定置网时常可捕获,肉质尚佳,可供食用。 也是一种受欢迎的水族馆展示鱼,经常在公共水族馆中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