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鲟是淡水鱼类,也偶尔出现在加拿大圣劳仑斯河和穆斯河的咸水水域。湖鲟一般栖息于大型湖泊和河流的水深4.5米以内的浅水区,此处底质为泥质或砾石质。湖鲟在含氧丰富的深潭处越冬。在春季河流冰块融化后,湖鲟就离开其越冬处,进入较小的河流,进行短距离的产卵洄游,洄游距离最远达400千米。主要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幼虫、寡毛纲动物、双壳类动物、蜗牛和甲壳动物,有时有小鱼。
栖息环境
湖鲟是淡水鱼类,但据20世纪70年代的文献记载,湖鲟也偶尔出现在加拿大圣劳仑斯河和穆斯河的咸水水域。湖鲟一般栖息于大型湖泊和河流的水深4.5米以内的浅水区,此处底质为泥质或砾石质。湖鲟在含氧丰富的深潭处越冬。
生活习性
洄游
在春季河流冰块融化后,湖鲟就离开其越冬处,进入较小的河流,进行短距离的产卵洄游,洄游距离最远达400千米。湖鲟的洄游群体中有各种年龄、大小的个体。多数湖鲟种群的洄游类型为一步洄游型,但在密歇根湖的各威斯康星支流,同时存在一步洄游型和二步洄游型。
食性
湖鲟主要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幼虫、寡毛纲动物、双壳类动物、蜗牛和甲壳动物,有时有小鱼。湖鲟依靠触觉、嗅觉、化学感应器和电感应器摄食,全年都摄食,但在北部地区的冬季,摄食减少。
生长
湖鲟是生长较慢的鲟种,南方种群的生长速度快于北方种群。一项对32个湖鲟群体的研究发现,23-27年龄湖鲟的全长为65.9-149.1厘米,而全长100厘米的湖鲟体重为4.129-6.763千克;不同水域中湖鲟的生长速度与分布的纬度(气温)有关,23-27年龄湖鲟的全长以低纬度(高气温)地区较高。
天敌
许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可能是湖鲟卵的天敌,在密歇根州西部的马斯科戈河,在褐鳟(Salmo trtttta)胃内解剖到过湖鲟卵。布鲁赫和宾科夫斯基(Bruch & Binkowski,2002)还认为湖鲟的雄鲟可能也吞食湖鲟的卵。
分布范围
水域
湖鲟分布于北美洲地区的淡水水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淡水鱼类之一,涉及加拿大和美国,分布的水域包括下列三个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哈德逊-詹姆斯湾、大湖地区(温尼伯湖、伍兹湖、尼皮贡湖、密歇根湖、休伦湖、苏必利尔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和密西西比河水系(从上游及其支流至阿肯色州南端)。湖鲟的分布与匙吻鲟、密苏里铲鲟、密西西比铲鲟、阿拉巴马铲鲟的分布部分重叠。
国家
存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艾伯塔省)、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佛蒙特州、密苏里州、爱荷华州、纽约州、南达科他州、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密西西比州)。
灭绝:美国(阿肯色州、阿拉巴马州)。
繁殖方式
湖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雄鲟为12-22年,雌鲟为14-27年(长0.8-1.2米)。雄鲟繁殖周期为2-3年,雌鲟为4-6年。相对怀卵量为8000-10000粒/千克体重。卵径为2.5-3毫米。
湖鲟繁殖季节为4-6月,适宜水温为12-19℃。不同种群的湖鲟对产卵场条件要求不一,多数种群的产卵场位于大型河流的高比降江段,流速0.5-1.3米/秒,底质为砾石或鹅卵石;少数种群在被浪冲刷的多石湖岸处产卵。
湖鲟的雄鲟先于雌鲟进入产卵场,产卵时2-3尾雌鲟成群出现在岩石质或卵石质河床上的浅水处,每尾雌鲟有1-2尾雄鲟相伴,产卵时还可见亲鲟的频繁跳跃。在水温15-17℃时,胚胎出膜时间为5-7天。刚出膜的仔鱼8毫米长,10-14天(21毫米)后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
雌鲟到达时,雄鲟常常发出嗡嗡的声音。产卵时,每尾雌鲟两侧有2-8尾雄鲟相拥,雄鲟用它们的尾频繁地拍打雌鲟,以刺激排卵,每一回合一般经历1-2分钟。这一过程由不同的雄鲟组合重复多次,直到雌鲟排卵完毕。雌鲟将它们的黏性卵撒布在砂砾或卵石层上,那里的水深只有0.1-2米。雌鲟产卵一般持续8-12小时,然后离开产卵场,而只要产卵场中还有一尾雌鲟的存在,雄鲟可以继续滞留在产卵场。当所有的雌鲟离开产卵场后,雄鲟离开产卵场向下游方向游去,停留在较深处,等待其他的雌鲟到来。
在美国威斯康星河系、圣劳伦斯河,投放干净的石块,发现可以吸引湖鲟产卵。水流速度、投放物表面粒径大小、投放深度、缝隙中保持干净无沉积物,对于湖鲟受精卵的成活率至关重要。这是构建鲟类人工产卵场较好的范例。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19世纪末期以来人类对湖鲟的过度捕捞,致使各水域中的湖鲟资源持续下降。1928年,除了加拿大圣克莱尔湖和哈顿湖仍保留了有限的湖鲟渔业外,整个大湖地区禁止了湖鲟的商业捕捞。美国除1950-1970年在密歇根湖重启过湖鲟的有限捕捞外,其禁渔政策持续到到今。如今,在某些水域,如伍兹湖,禁渔措施使湖鲟资源有所恢复;但在许多水域,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圣劳伦斯河、渥太华河、赫里卡纳河和圭干河,由于尚未禁渔,湖鲟的资源量在继续下降。
尽管湖鲟资源大幅度下降,但目前仍然存在几个健康的湖鲟种群,其中最大的湖鲟种群可能是圣劳伦斯河湖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捕捞量为1.5-3.0万尾。在美国,最大的湖鲟种群在温内贝戈湖系,但也有报道,大湖地区最大的湖鲟种群在圣克莱尔湖。
濒危原因
虽然多数湖鲟种群受到了政府的保护,一些河流还建有人工产卵场,但栖息地丧失和水质恶化继续威胁着现有湖鲟种群。在大湖地区,湖鲟产卵的每一支流都建有数量不等的堤坝,一些堤坝建有鱼道,但另一些堤坝并未建立鱼道。大坝使湖鲟的许多栖息地丧失或改变。大坝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位周期性的和季节性的变化,阻断了湖鲟的洄游路线,形成了坝与坝之间的孤立群体。
保护措施
在美国和加拿大,湖鲟均未列为联邦保护对象,但早在1975年湖鲟就被列为CITES附录Ⅱ保护物种。由于加拿大和美国认为湖鲟并未处于濒危状态,湖鲟曾于1983年从CITES附录Ⅱ保护物种名录中取消,1998年又重新列入此名录。在美国和加拿大,湖鲟虽然未列为联邦政府保护对象,但受地方政府的保护,美国爱荷华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斯州、俄亥俄州、密苏里州、宾夕法尼亚州、田纳西州和维摩州将湖鲟列为濒危动物,而在内布拉斯加州、纽约州和密歇根州以及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马尼托巴省、新不伦瑞克省、纽芬兰、安大略省、魁比省、萨斯克彻温省列为受胁。
经过几十年的保护,许多湖鲟种群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恢复,于是人们开始重视湖鲟的人工增殖放流。美国从1979年开始研究湖鲟的人工繁殖及其养殖问题。1982年,135-200尾刚出膜的仔鱼放流红杉河,291尾幼鲟放流梅诺米尼河。1983年,8200尾仔鱼、1780尾幼鲟放流圣路易斯河,11000尾幼鲟放流梅诺米尼河。从1994年开始,美国在圣劳伦斯河的三条支流(Oswegatchiie河、格拉斯河和圣里吉斯河)、Oswegatchiie河盆地的黑湖、奥斯威戈河盆地的手指湖和奥奈达湖实施湖鲟恢复计划。在奥奈达湖观察到,放流后1-5年的湖鲟幼鲟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证明这种恢复计划至少在奥奈达湖是行之有效的。
在湖鲟的增殖放流策略中,已发展出一种“从头开始”的方法,就是捕获自然繁殖的湖鲟仔鱼,将其人工养殖几个月,再放回它们的母亲河。由于人工条件下湖鲟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种方法更利于增加幼鲟资源量,同时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主要价值
19世纪中叶,北美大部分地区开始大规模捕捞湖鲟。而在1860年之前,捕获的湖鲟被认为是一种讨厌之物,被当作猪食、肥料使用,或干脆被遗弃。1860年以后,当欧洲对北美的鱼子酱需求超过特拉华河和哈得逊河中大西洋鲟渔业的供应量时,湖鲟的价值才体现出来。随后,湖鲟的商业捕捞迅速发展,到1925年,湖鲟成为大湖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物种,与此同时,许多湖鲟种群也已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