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首鲟(学名:Acipenser transmontanus)是鲟科、鲟属的一种洄游鱼类。高首鲟是北美地区最大的鲟鱼类,可长达670厘米、重810千克,最大年龄可达80年。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侧骨板比躯干部颜色浅,鳃耙无结节;侧骨板数少于55,吻端下有0-1个突状物;臀前骨板数多于5,吻须近吻端,鳃耙数多于30。高首鲟背部呈灰色至黑色,腹部为白色。骨板之间有星状小骨片。
高首鲟喜栖息于支流的汇入口和大坝尾水区等水域,这些水域水较深(15米以上),流速低。个体活动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越冬时,喜栖息在静水水域。高首鲟从海中进入河流,分秋季型和春季型两个种群。产后亲鱼在夏季和秋季返回河口。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昆虫、软体动物)、圆口类和鱼类。
- 高首鲟
-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 美洲白鲟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硬骨鱼纲
- 辐鳍亚纲
- 鲟形目
- 鲟亚目
- 鲟科
- 鲟亚科
- 鲟属
- 高首鲟
- 无
- 美国、加拿大
- Richardson,1836
- Columbia Sturgeon、White sturgeon
- (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动物学史
库特内河流经加拿大和美国,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注入哥伦比亚河,其中的高首鲟是一个在遗传学上相对独立的种群。有报道说,在约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时代,库特内河中的高首鲟种群就被库特内湖下游的邦宁顿瀑布(库特内瀑布)与哥伦比亚河中的其他高首鲟种群分隔开来。
萨克拉门托河盆地的高首鲟也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但与哥伦比亚河及弗雷泽河的高首鲟接近。弗雷泽河高首鲟种群很可能来自哥伦比亚河中的高首鲟,1998年在弗雷泽河下游就捕得一尾在哥伦比亚河下游标志放流的高首鲟。
形态特征
高首鲟是北美地区最大的鲟鱼类,可长达670厘米、重810千克,最大年龄可达80年。高首鲟背骨板11-14枚,侧骨板36-48枚,腹骨板9-12枚,背鳍条数42-52,臀鳍条数25-31,鳃耙数34-36。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侧骨板比躯干部颜色浅,鳃耙无结节;侧骨板数少于55,吻端下有0-1个突状物;臀前骨板数多于5,吻须近吻端,鳃耙数多于30。高首鲟背部呈灰色至黑色,腹部为白色。骨板之间有星状小骨片。
栖息环境
通过对哥伦比亚河上游一个长56千米江段(加拿大基尼赛德坝至加美边界)中的高首鲟研究发现,高首鲟喜栖息于支流的汇入口和大坝尾水区等水域,这些水域水较深(15米以上),流速低。个体活动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越冬时,喜栖息在静水水域。生活习性
洄游:高首鲟的洄游情况不是十分清楚。高首鲟从海中进入河流,分秋季型和春季型两个种群。产后亲鱼在夏季和秋季返回河口。但对于高首鲟来说,江海洄游似乎是非必需的,因为自哥伦比亚河建坝以来,高首鲟形成了陆封种群。高首鲟在弗雷泽河和哥伦比亚河存在定居型种群。虽然在弗雷泽河河口可以见到高首鲟的亚成体,但它们并不进入海水环境。在尼查科河,高首鲟局限在尼查科河及其支流(斯图尔特河)。
食性:高首鲟的食物是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昆虫、软体动物)、圆口类和鱼类。
分布范围
水域:高首鲟分布在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利都有分布。产卵的河流主要是三条:弗雷泽河及其支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哥伦比亚河(包括美国境内的哥伦比亚河下游及其支流和加拿大境内的哥伦比亚河上游)和萨克拉门托-圣华金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国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爱达荷州、华盛顿州、蒙大拿州、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俄勒冈州)。
繁殖方式
高首鲟初次性成熟时,雌鲟全长95-135厘米,15-30年龄;雄鲟全长75-105厘米,10-20年龄。雌鲟每2-6年产卵一次,雄鲟每1-2年产卵一次。高首鲟的平均相对怀卵量为5648粒/千克体重,卵径3.5-4.5毫米。
高首鲟产卵在3-6月,水温10-17℃。在具有卵石和石质底质的深坑处产卵。已知水温是影响高首鲟产卵的主要因素。萨克拉门托河高首鲟产卵高峰时的水温是14.5℃。有人曾认为高首鲟产卵的最适水温是14℃,最高临界水温是18℃。但库特内河高首鲟的产卵水温较低,1994-2000年5月6日至6月24日,在库特内河利比坝下游约120千米处19 千米长的江段中,观察到高首鲟每年产卵9-20次(每次持续17-31天),产卵期间的水温只有7.5-14℃,其中48%的产卵发生在水温9.5-9.9℃时,66%的产卵发生在水温9.5-12.5℃时;每次产卵都发生在水温稳定或水温升高期间,如果水温降低,并且降幅达0.8℃以上时,高首鲟则停止产卵。
在繁殖季节中,高首鲟的产卵次数在不同河流中也不相同。在斯内克河爱斯哈宝坝下,观察到高首鲟每年产卵4次;在哥伦比亚河博纳维尔坝下高首鲟在61-83天内产卵38-48次。在14-17℃时,胚胎孵化时间为7-8天。刚出膜的仔鱼10-11毫米长、17毫克重。出膜后13天(17-20毫米长、27毫克重)时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群现状
高首鲟曾是北美地区主要鲟渔业和垂钓对象。19世纪末以来,高首鲟的资源量大幅度下跌。在哥伦比亚河,高首鲟渔业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1892年捕捞产量最高,达到近2500吨,自那以后产量下跌,1899年降至45.4吨。189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产量波动在45.4-227吨之间。1987年垂钓业和渔业总产量为800吨。1991年垂钓业和渔业总产量为2.65万尾。在萨克拉门托河和圣华金河,19世纪末的高首鲟渔业使其资源量大幅度下降,1917年萨克拉门托至圣华金河口的高首鲟渔业被禁止,1954年重新开放了垂钓业,1990-1991年的资源利用率约为3.3%(每年890尾)。在弗雷泽河,1880年后,高首鲟的平均年捕捞产量为27吨,1897年达到高峰,为517吨。此后,捕捞产量大幅下跌,1917年以来年捕捞产量很少超过15吨,1994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禁止了弗雷泽河中的鲟鱼捕捞。在库特内河,1990年高首鲟的资源量评估为880尾,80%的个体年龄在20年龄以上。在萨克拉门托至圣华金河口,1990年高首鲟的资源量评估为2.7万尾,个体全长在102厘米以上。
按照IUCN(1994)的评估标准和1996年的评估结果,高首鲟处于为低危和近危,但2004年按照IUCN(2001)评估标准重新评估,高首鲟的濒危等级降级为无危,最大的群体存在于美国西海岸及其河流中,主要是萨克拉门托至圣华金河、哥伦比亚至斯纳克河,但弗雷泽河下游和尼查科河下游的高首鲟(江海洄游型)处于易危级(VU),库特内河中的高首鲟和弗雷泽河上游的高首鲟(淡水生活型)处于濒危级(EN),尼查科河的高首鲟和哥伦比亚河上游的高首鲟(淡水生活型)处于极危级(CR)。
濒危原因
造成高首鲟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建坝造成的高首鲟栖息地丧失和产卵场退化。在哥伦比亚河干流,先后建起了14座大坝,第一座大坝建于20世纪30年代,使高首鲟在大坝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与海洋隔绝,与哥伦比亚河中其他几个较小群体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有限。水流调节、河道改造、筑堤提防和挖泥活动使整个哥伦比亚河中高首鲟的栖息地发生了改变;建坝造成了春、夏季的低水位,使高首鲟的产卵场衰退,水库中高首鲟的自然繁殖力下降。河流建坝所造成的低流速、高透明度以及气体过饱和,都会降低高首鲟仔鱼的成活率。mtDNA研究显示,与弗雷泽河的高首鲟种群相比,哥伦比亚河中高首鲟种群的mtDNA多样性减少。在库特内河,1897-1944年,在其下游建起了5座大坝,1972年建成的利比大坝(位于库特内瀑布上游约50千米)造成了春季高首鲟产卵季节的低水位,春季流量减少了50%以上,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实际上就很少有高首鲟幼鲟的补充。
弗雷泽河尚未建坝,虽然其中现存的高首鲟种群似乎良好,但它们的分布范围小,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外,过度捕捞使萨克拉门托至圣华河口特别是哥伦比亚河下游的高首鲟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止,垂钓是高首鲟利用的主要形式,但在哥伦比亚河下游的河口仍然有少量的商业捕捞,随着渔业管理的加强,偷捕活动也随之增加。
保护措施
- 人工繁殖和养殖
美国和加拿大都进行了高首鲟的人工繁殖和养殖。美国的高首鲟养殖发展速度较快,在多个鲟鱼养殖场进行高首鲟的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达到全电脑自动控制的程度,同时使高首鲟的性成熟时间较自然条件下的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雌鲟7-8年开始成熟,并可用来生产鱼子酱。高首鲟已引入意大利、匈牙利、丹麦和德国进行人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