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罗鱼(学名:
Hucho taimen)是鲑科、哲罗鱼属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类,体延长,略侧扁,头部平扁,口端位,口裂大,具齿且锐。鳞细小,侧线完全。体背为青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头部背侧布有许名黑色斑点繁殖期有婚姻装出现,鱼体腹部腹鳍和尾鳍下叶都呈橘黄色的胭脂色彩。
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西至伏尔加河流域、东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龙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发现,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镜泊湖、额尔齐斯河。哲罗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捕食鱼类及依水生活的蛙类、蛇类、鼠类、鸟类等。
- 中文名
- 哲罗鱼
- 拉丁学名
- Hucho taimen
- 别 名
- 者罗鱼、哲罗鲑、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 辐鳍鱼纲
- 目
- 骨鳔总目;鲑形目
- 科
- 鲑科
- 属
- 哲罗鱼属
- 种
- 哲罗鱼
- 亚 种
- 无
- 命名者及年代
- Pallas,1773
- 保护级别
- 易危(VU)IUCN标准
- 外文名
- Siberian Taimen
形态特征
体形大,一般个体在3千克以上,大者可达50千克,身长在1米以上,但曾经有发现长达4米,重达90千克的个体。体长形,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略扁平,吻尖,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明显、游离,其末端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骨、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具脂鳍,较发达;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辐射沟,侧线完全;正尾型,尾鳍分叉较浅;鳃弓外侧鳃耙粗壮;胃较明显而大,中间有一弯曲,形成“V”字形,分前后两部分,消化管一般等于体长;具有幽门盲囊;头部、体侧和鳃盖有分散排列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背鳍条Ⅲ-Ⅳ:10-11,臀鳍条Ⅲ- Ⅳ:9-10,胸鳍条Ⅰ:13-15,腹鳍条Ⅰ:9-10,侧线鳞141-211,侧线上鳞26-30。侧线下鳞26-30,鳃耙11-12,腮弧骨11-13,幽门垂184-195,脊椎骨72-75。体背部呈苍青色,腹部呈银白色。生殖期雌、雄鱼体均出现婚姻色,体背部为棕褐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
栖息环境
哲罗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哲罗鱼为纯淡水冷水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20℃以下)、溶解氧量较高、底质为粗沙或石砾、水深流急、水质清澈、两岸植被繁茂的山区溪流;夏季多生活在山林区支流中,秋末冬季受水位影响,结冰前逐渐游向较深水体,寻找合适的越冬场所;春季开江后,向山区溪流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
生活习性
哲罗鱼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种之一,游动速度较快,善于追捕猎食鱼类。一年四季均摄食,冬季食欲仍很强,仅在夏季水温升高时或在繁殖期摄食强度变弱,甚至停食,生殖期停止摄食。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鱼类或水中活动的蛇类、蛙类、鼠类和水鸟等(冷水性鱼类居多,摄食鱼类依所栖息的水域生态环境而有差异),其他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哲罗鱼稚鱼以捕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 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西至伏尔加河流域、东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龙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发现,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镜泊湖、额尔齐斯河。
繁殖方式
哲罗鱼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一年可多次繁殖。雄性个体成熟年龄为4年左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石砾、沙砾的小河里产卵;怀卵量1-3.4万粒,平均22万粒,成熟卵呈浅黄色,圆形,无黏性,卵径3.5-4.5 毫米。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受精卵经30-35天孵化,仔鱼喜潜伏在沙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
养殖技术
采用平列槽进行仔鱼培育,平列槽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17厘米。放养密度为每槽1万尾,刚孵出的哲罗鱼仔鱼全长为14-16毫米。这期间仔鱼贴卧水底,其发育完全依靠卵黄囊的营养。仔鱼易因堆积过多或水流不畅缺氧而窒息死亡,注水量应适当加大,每10万尾保持在20升/分钟以上。
稚鱼池规格为长10米、宽2米、深30厘米。哲罗鱼仔鱼在卵黄囊吸收2/3时,逐渐上浮,并在水中游泳。上浮仔鱼可在平列槽中饲养两周,再移入稚鱼池中,也可直接放入稚鱼池中饲养。稚鱼池水深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水温以9-12℃为好,在该温度条件下,饲养稚鱼不易患病,成活率较高。稚鱼放养密度:在平列槽内为6000尾/平方米,在稚鱼池中为3000尾/平方米。每10万尾稚鱼的适宜注水量为1升/秒,随着稚鱼的生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加大注水量,但应以稚鱼不贴排水闸门能避开伤害为度。上浮稚鱼畏光,要逐渐使稚鱼适应。
当稚鱼上浮率达到50%以上时,投喂开口饲料,开口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宜。可选用虹鳟鱼稚鱼的人工配合饲料,但脂肪含量应在12%以上。稚鱼开口期间索食不积极,应由面到点的驯化。经30-40天培育,稚鱼体长可达3-5厘米,体重可达1-2克,可以分池进行鱼种培育。
采取流水池培育,流水池多采用水泥池,单池面积30-90平方米,池深60-8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宽1.2-2.5米。流水池的水流量为100升/秒,保持水深为50-60厘米,放养密度为600-800尾/平方米。饲料采用脂肪超过8%的虹鳟人工配合苗种饲料,规格按鱼体长确定,日投饲率为2-5%。经3个月养殖,鱼种体长可达18-20厘米,体重50-100克。经2-3个月的越冬期(水温3-4℃)后,就可进行成鱼养殖。
采取流水池养殖,流水池最好采用水泥池,以长方形为宜, 单池塘面积100-2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60-80厘米,池宽4-6米,池长20-30米。池塘以并联排列为宜。可采用虹鳟成鱼池。水源可选择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涌泉水等。哲罗鱼适宜生长水温13℃-20℃,最适生长水温13℃-16℃,最高水温不得超过23℃。池水交换率应在2次/小时以上,流速保持0.02-0.16米/秒。水中溶解氧为60毫克/升以上。根据哲罗鱼生长规格调整放养密度。规格20-5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80-100尾/平方米;规格1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40-50尾/平方米;规格15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20-30尾/平方米;规格20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一般在15-25尾/平方米。
1、鳃肿病
病鱼鳃盖向外张开难闭合,鳃丝发红,游动迟缓,摄食较差,主要出现在鱼苗孵化上浮至稚鱼(3厘米左右)期间,发病一周后出现死亡现象。发病原因为养殖用水为地下冷泉水,多数未经处理直接用于哲罗鱼鱼苗的孵化与稚鱼培育,水中杂质挂腮引起不适。
治疗方法可采用3%浓度的氯化钠(食盐)和碳酸氢钠(小苏打)混合溶液(1:1),浸泡30分钟,连续3天,隔天使用1×10
-6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静水消毒40分钟,间隔4-5天后重复一次,即可治愈。日常养殖过程中可在进水口放置10毫米厚的过滤棉2-3层过滤水质(每天清洗过滤棉)可达到预防作用。
2、烂鳍病
哲罗鱼在100克以上的鱼种及亲鱼均易出现烂鳍现象,高峰期发病率可达到20%。主要在背鳍、尾鳍发生腐烂现象,严重时病灶可延伸至肌肉组织,可采用在患病处涂抹兽药消炎烂疮膏,主要成分维生素B2、维生素C、油脑、凡士林,每隔1天涂抹一次,3次即可治愈,使用兽药消炎烂疮膏治愈哲罗鱼烂鳍病,治愈率达95%。为预防烂鳍病发生,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可使用200×10-6巧甲醛静水浸泡30分钟(水温8-9℃),连续3天;饲料中增加维生素C、E、复合维生素,或多加2%的预混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易危(VU)。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哲罗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俄罗斯、蒙古将哲罗鱼列为Ⅴ级濒危保护动物,相当于中国的Ⅰ级。
保护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黑龙江上游呼玛河段捕获的哲罗鱼和细鳞鲑的天然杂交种。在中国哲罗鱼和细鳞鲑的人工繁殖都已经宣告成功,且都处于人工扩繁阶段。中国很多学者已对这两种鱼的人工繁殖、驯化养殖、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就已经解决了这两种鱼属间杂交难题,并获得了大量杂交鱼苗和幼鱼。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鱼类试验站于2005年成功进行人工繁殖,获得人工驯化培育的鱼苗。
主要价值
哲罗鱼为珍贵鱼类。肉味鲜美、细嫩,为营养丰富的鱼类,也是中国高寒地区山溪河流的名贵特产鱼类之一,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哲罗鱼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从养殖及生长情况看,该鱼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并且易驯化。
相关事件
巨型哲罗鱼是中国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体长数米,体重2000-3000克。生性凶猛、机警,长年隐藏在深水中,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有大红鱼之称。有关研究表明,哲罗鱼成年体最大重为2000-3000克,幼鱼以小鱼为食,大鱼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鸭等野生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獭、大水鼠。鱼类学家曾经认为巨型哲罗鱼已经在世界上灭绝,没想到在喀纳斯湖中竟然发现了它们的踪迹。2005年6月,神秘的喀纳斯“湖怪”频频现身,2012年6月21日早晨,中国新疆喀纳斯景区出现疑似湖怪的不明的生物,掀起巨大浪花。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国映认为,“湖怪”“水怪”肯定是哲罗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