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足目指的是两栖纲的一目。有6科34属162种。广泛分布于环球各大洲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仅1科2种。体长圆形,似蚯蚓或蛇,皮肤裸露,上有多数环状皱纹和粘液,无四肢及肢带。通常在湿地营洞穴生活,眼退化隐于皮下,耳无鼓膜。嗅觉器官发达。体内具有肋骨,但无胸骨。雄性身体末端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的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多产在地洞中。幼体在孵出前经历一个长有3对外鳃的阶段,外鳃仅具有吸收营养的作用。当幼体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 中文学名
- 无足目
- 拉丁学名
- Apoda
- 别 称
- 蚓螈目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 两栖纲
- 亚 纲
- 滑体亚纲
- 目
- 无足目
- 科
- 6科
- 属
- 34属
- 种
- 162种
- 分布区域
- 环球各大洲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简介
无足目又叫蚓螈目,是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结构是和它们营地下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大的长一米多,小的只有十多厘米。尾短或无尾眼和四肢退化。皮肤裸露而富于粘液腺。椎骨数目较多,椎体双凹型。雄体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分布
无足目共有6~7科、34属、160余种,分布在热带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南美洲的种类最多。我国目前只有一科,即鱼螈科。双带鱼螈(Ichthyophisglutinosus)可为本目代表。繁殖期间雌螈以躯体将卵缠绕保护,待孵出后,幼体入水中发育。鱼螈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记载的有产于云南、广西等地的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和双带鱼螈。
动物介绍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通称为蚓螈,是现代两栖动物中最奇特人们了解的最少的一类。蚓螈完全没有四肢,是现存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也基本无尾或仅有极短的尾,身上有很多环褶,看起来极似蚯蚓(长相极似,内部却完全不同),多数蚓螈也象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蚓螈的虽然有眼睛,但是比较退化,有些隐藏于皮下或被薄骨覆盖,而在鼻和眼之间有可以伸缩的触突,可能起到嗅觉的作用。一些蚓螈背面的环褶间有小的骨质真皮鳞,这是比较原始的特征,也是现代两栖动物中唯一有鳞的代表。
生活习性
所有的蚓螈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虫幼虫。不少蚓螈是卵胎生,但是也有一些是卵生。
分布情况
蚓螈共有160余种,分布于大多数热带地区,但是不出现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加勒比海诸岛,而在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却有分布。蚓螈可以分成6个科。其中的肯尼亚萨嘎拉蚓螈 Sagalla caecilian 位列全球十大濒危两栖动物。
无足目两栖动物
无足目可以分为6科,包括吻蚓科、鱼螈科、盲尾蚓科、蠕蚓科、真蚓科、盲游蚓科。
吻蚓科的两栖动物拥有最多的原始特征,如保留有尾部,口开在头的前方,头骨数量多,眼相对比较大,触突与眼相连,鳞多等。吻蚓科动物为卵生动物,幼体有小的外鳃,在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壤中,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北部地区。树蛙
鱼螈科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有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两种。鱼螈科动物的触突位于眼的前方,为卵生动物,雌螈用身体盘绕所产的卵直到卵孵出。
盲尾蚓科动物的原始特征包括鳞片较多、头骨多和有短尾等,进步的特征包括嘴位于头部下方、触突远离眼睛、身上的环褶不再进一步分褶等。盲尾蚓科动物为卵生动物,分布仅限于印度。
蠕蚓科动物嘴位于头部下方,头骨减少,没有鳞片和尾巴,眼睛被薄骨覆盖,但是触突伸出的时候眼睛则显露出来。
真蚓科是蚓螈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有23属88种。真蚓科动物是进步的蚓螈,拥有很多进步的特征,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成员的体型、习性和生活史多种多样,体型有大有小,有卵生也有卵胎生。
盲游蚓科动物分布遍及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尾无肺也没有鳞片,水生的成员背后有皮肤皱褶形成的鳍,身体后面侧扁,看起来似尾。盲游蚓科是唯一的水生蚓螈,其中比较原始的成员为半水生性,而进步的成员如泅盲游蚓则完全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