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是蚓螈目的一科。盲游蚓科有4属12种。分布于南美洲。水栖或半水栖。无尾,但水栖种类体后侧扁以游泳。
- Typhlonectidae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两栖纲
- 蚓螈目
- 盲游蚓科
形态特征
盲游蚓科是唯一的水生蚓螈,其中比较原始的成员为半水生性,而进步的成员如泅盲游蚓Typhlonectes natans等为完全水生。盲游蚓无尾无肺也没有鳞片,水生的成员背后有皮肤皱褶形成的鳍,身体后面侧扁,看起来似尾。体细长,体表周身有缢纹环绕,形成许多排环褶。每一环褶间有排列成行的长囊状大腺体和4~6行真皮骨质小鳞,下陷在真皮内,背面褶间小鳞多达千行,仅个别属无鳞。头侧鼻与眼间有一可伸缩的“触突”,可能与嗅觉有关。眼小,无眼睑,眼隐于皮下或为薄膜骨所覆盖。中耳仅有不发达的耳盖骨和耳柱骨,无咽鼓管、鼓室和鼓膜。舌较大形,有游离缘抵向内鼻孔。有上颌齿和与之平行的犁腭齿各1排,下颌有齿1~2排。头部背腹面的骨片均大而少,排列紧凑而坚实,一般无大窝孔。这种头骨类型虽与现生的有尾类、无尾类均不同,但骨片成分基本相同。坚固的头颅是适应穴居生活的一种性状。椎体双凹型,有残留脊索。肋骨较长,右肺发达,左肺退化。肛裂纵置或横置。
生活习性
除南美的盲游蚓科为水栖外,其余都是穴居,栖息在各种淡水域附近的潮湿穴洞内,夜出觅食蚯蚓、白蚁等。一般在大雨后容易见到,卵生或卵胎生。双带鱼螈在洞穴中产卵20~50余枚,以湿润的躯体盘绕这堆卵,直待卵孵出。在孵出时,3对细长羽状外鳃已萎缩,鳃裂没有封闭。幼体的极后段还有鳍褶,有侧线器官。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以后,鳃裂封闭,鳍褶消失,触突从小窝内可明显伸出,则示完成变态。卵胎生以胚期的齿,刮取母体输卵管壁分泌的乳汁状物作为营养物质,以白蚁和蚯蚓为食。
起源与演化
在现生两栖类中,仅蚓螈目有骨质小鳞,头部骨片间一般无大窝孔,前者是古老特征,后者与古两栖类中无大窝孔者相似。有关本目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虽曾认为可能与壳椎亚纲的缺肢目或细螈目,晚石炭纪的弛顶螈(Lysorophus)有渊源关系,但证据不足。蚓螈类发展历史悠久,石炭纪有可疑的化石;巴西发现古新世的一块躯椎确认为是蚓螈目的,定为无足蚓属(Apodops)。
分布
分布遍及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