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两栖动物 > 无尾目
无尾目
哀牢髭蟾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3

哀牢髭蟾(学名:Leptobrachium ailaonicumYangChen & Ma1983)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雄蟾体长平均78毫米左右,最大可超过87.6毫米。雌蟾体长73毫米左右。头较扁平,宽略大于长吻棱显著,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一线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粗壮,末端膨大略呈球形。后肢长度不及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膨大。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细而又彼此相连的肤棱,结构如网状。腹面满布小疣,大小与体侧者相近,下颌部疣小而密肛周围疣稀疏四肢腹面疣很少。体背面灰紫棕色杂有许多碎黑斑点,后肢横纹显著,前肢横纹少而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

哀牢髭蟾生活于海拔2200-2500米的山区。成蟾栖于阴湿的常绿闻叶林区的流溪及其附近,非繁殖期营陆栖生活,曾在11月看到5只成蟾在一个树洞内冬眠。该蟾夜间出外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分布于中国和越南(沙巴);在中国分布于云南景东、双柏、新平、屏边。

动物学史:哀牢髭蟾的名称源于哀牢山,原因是它最初于1980年代在云南的哀牢山发现;不过,其实在邻近的无量山亦有其踪影。在无量山,由于其“昂、昂”的叫声,所以又被称为“昂”。

形态特征:

成体:雄蟾体长平均78毫米左右,最大可超过87.6毫米。雌蟾体长73毫米左右。头较扁平,宽略大于长吻棱显著,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一线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3瞳孔纵置,眼球上半部浅蓝色,下半部为黄褐色鼓膜隐蔽颞褶细,斜达肩上方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粗壮,末端膨大略呈球形,指间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节间肤棱极明显,与关节下瘤不相连接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后肢长度不及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趾端膨大,但逊于指端趾间约具1/3蹼,趾侧缘膜显著趾节间肤棱显著,不与关节下瘤相连内蹠突发达,无外蹠突。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细而又彼此相连的肤棱,结构如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的圆形瘰粒杂于其间四肢背面肤棱甚强,纵向排列,其间有小疣。腹面满布小疣,大小与体侧者相近,下颌部疣小而密肛周围疣稀疏四肢腹面疣很少。体背面灰紫棕色杂有许多碎黑斑点,后肢横纹显著,前肢横纹少而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

第二性征雄蟾上唇缘每侧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0-24枚。雄蟾无声囊。

变异:据费梁等(199565-71)统计,观察云南景东69只成蟾,其中2只标本上唇共有刺22枚,3只有刺23枚,6只有刺24枚,4只有刺25枚,7只有刺26刺,6只有刺27枚,10只有刺28枚,6只有刺29枚,8只有刺30枚,4只有刺31枚,8只有刺32枚,1只有刺33枚,2只有刺34枚,1只有刺35枚,1只有刺48枚,上唇部共有黑刺22-4828.4±3.93)枚,以28枚刺粒的个体最多。

卵群呈圆环状或片状。卵粒直径3.5毫米左右,呈浅灰白色其外有3层胶膜,内层薄,中层厚而透明,外层半透明且黏性强。

蝌蚪37-38期时,全长93.7毫米左右,头体长约31.5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6.8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83。体背面棕色,体大,一般达90毫米以上,大者可达113毫米左右尾基可见“Y”形斑。肛孔以薄膜状肤褶卷向右侧。尾肌、尾鳍强壮,略带肉红色,其上有少数棕黑色斑点。口周围有唇乳突,仅上唇中央缺1个乳突距离。刚出后肢芽的蝌蚪,全长74毫米,唇齿式为Ⅰ∶5+5/4+4∶Ⅰ;全长87毫米,后肢芽长32毫米,后肢背面肤棱清晰,唇齿式为Ⅰ∶5+5/4+3∶Ⅰ;全长76毫米,后肢长24毫米,肤棱可见,唇齿式为Ⅰ∶5+5/4+4∶Ⅰ。当蝌蚪发育到第41期时,身体背面已显纵行肤棱,此时前肢尚未伸出体外。全长84毫米时(第42期),后肢长达32毫米,左前肢已破皮而出,但右前肢仅一个指尖露于皮肤外,唇齿式为Ⅰ∶5+5/3+3∶Ⅰ,内排下唇齿已不存在。

生活习性:哀牢髭蟾生活在海拔2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带,所在环境气候温湿,光线暗弱,林内多岩隙小溪,溪水平缓,两岸植被繁茂,地面落叶层较厚,石上着生有苔藓等植物。成媚以陆栖为主,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8月的夜间曾发现陔蟾在离岸边15米的山坡上活动及觅食。其活动力差,行动缓慢,极少跳跃,易于捕捉。冬季很难见到其踪迹,当地群众曾在11月间发现5只髭蟾聚居在一个阿洞里,可以推测这是该蟾的冬眠场所。蝌蚪多栖于水流平缓处石下或石隙间,游动敏捷有力,徒手不易捕捉。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和越南(沙巴);在中国分布于云南景东、双柏、新平、屏边。

繁殖方式:2月上中旬山蛰,并入溪抱对开始产卵,繁殖季节2月中旬至3月。此期水温9-12℃,pH6.5左右。产卵环境多在沟面较宽,水流平缓,水质清澈,水深10厘米左右,卵群一般多产在大石块之底面,卵群圆环状或片状,一团或数团粘连在一起,最多者在一块石下有17团之多;3月间,在有卵群的人石下多栖有1个雄蟾,少有2个的情况。每一卵团平均有卵245230-256)粒。受精卵40天左右孵化,孵化率大约为53-75.6%80天左右的蝌蚪体全长可达24.6毫米左右。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红皮书》——易危(VU)。

种群现状:哀牢髭蟾分布区狭窄,数量不多,其体态奇特,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稀有蛙类资源。除天敌如蛇类、短尾猴等动物捕食哀牢髭蟾外;群众也有捕食蛙类的习惯,哀牢髭蟾也是被吃对象之一;同时还破坏该蟾的产卵场所,致使卵群不能发育孵化。以上情况是对中国珍稀蛙类资源极大的浪费,长此下去,会使这一资源枯竭,甚至有绝灭的危险。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加强保护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这一珍贵蛙类资源。

主要价值:哀牢髭蟾能捕食多种害虫对森林有一定保护作用。


上一篇:合附蟾科
下一篇:雷山髭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