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两栖动物 > 有尾目
有尾目
有尾目 美洲大鲵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3

有尾目(学名Caudata)是终身有尾的两栖动物,一共有860300多种,幼体与成体形态上差别不大,主要包括蝾螈、小鲵大鲵。有尾目有发展完全的前肢和后肢,大小大约一致。没有鼓膜或外耳开口。牙齿位于下颌。身体没有鳞片或尖锐的爪子。通常行体内受精

简介: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身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其中半数以上的科和种都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有尾目动物现有8960余属35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中国已知有315属和35种左右。小鲵科和蝾螈科的特有属较多。

有尾目颈部较明显,四肢匀称。成体两栖鲵类体长而四肢细弱,有些种类如鳗螈类光滑湿润,紧贴皮下肌肉,全无小鳞。形体适于在水中迅速游动,在干很少抬起离开地面,以交替的迈步动作和躯干与尾的波状弯曲而移动前进。

对有尾目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1、直接起源于总鳍鱼类扇骨鱼的孔鳞鱼类;2、起源于壳椎类, 特别是石炭纪的弛顶螈,甚至有人把它从细螈目中分出, 隶于有尾类最原始的弛顶螈目。这些论点都还没有足够的论据

有尾目以动物为食,再生能力强,食用、药用的种类不多,多用于实验和教学

分类地位:两栖纲滑体亚纲中的一目。

种属分布:8960余属350余种。主要分布于全北界。非洲热带和大洋洲无有尾目动物。中国已知有315属约35种左右。小鲵科蝾螈科的特有属较多。例如,蝾螈科的东方蝾螈,小鲵科的极北小鲵隐鳃鲵科大鲵

形态特征:终身有尾,尾较长侧扁,适于游泳。幼体及成体体形近似,最不特化。体长形,分头、躯干和尾3部,颈部较明显,四肢匀称(两栖鲵类体长而四肢细弱,鳗螈类只有前肢)。皮肤光滑湿润,紧贴皮下肌肉,富于皮肤腺,全无小鳞。耳无鼓膜和鼓室。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些种类终生具鳃,肺很不发达或无肺,而皮肤呼吸却占重要地位。循环系统显示了比无尾目更为原始的特点,如心房间隔不完整,左右心房仍相通;静脉系统出现了后腔静脉,但终生还保留着后主静脉。有些种类终生还保留着鱼类特有的侧线。一般不能发声。舌不能从后端翻出撮食。上下颌均有小齿,仅鳗螈类覆以角质片。椎体双凹型或后凹型,有肋骨。肢带软骨质成分多,肩带仅肩臼周围的部分骨化,适于在水中迅速游动,在陆上活动时,躯干很少抬离地面,以交替的迈步动作和躯干与尾的波状弯曲前进。能疾走或树栖的种类,其四肢较长,或尾有攀援能力。

体皮肤无鳞,多数具有四肢,少数只有前肢而无后肢。变态不显著。有的具有外鳃,终生生活于水中,有的在变态后移到陆上湿地生活。雄性无交接器。有的体外受精,如小鲵大鲵;有的体内受精,如蝾螈,雄性先排精包,雌性将精包纳入泄殖腔,当排卵时,精包释放精子,受精是在输卵管内进行。多卵生。幼体先出前肢再出后肢。在我国分布的种类不多,约20余种,如小鲵、大鲵、蝾螈等。

有尾目动物大多数为水生的类群,体长,正如目的名称所示,终生保留有尾。身体可分为头、颈部、躯干和尾部。皮肤紧贴于肌肉,绝无残留的真皮鳞。吻端至颈褶为头部,头较扁、颈短,但头部和颈部分明。躯干部长圆柱形,有两对附肢,前、后肢大小差不多,均较弱,指4,趾54,一般无蹼或蹼不发达。躯干和尾以泄殖孔后缘为界。尾长,尾肌发达。在水中游泳时前后肢贴体,体尾左右摆动、蜿蜒前进。口裂较宽,舌圆形或椭圆形,舌后端不完全游离,不能翻出摄食,上下颌均具细齿,犁骨齿排列形式不一,是科属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头骨边缘不完整,额骨与顶骨不愈合,一般没有方轭骨,上颌骨不与方骨相接。脊椎数目较多,最多的可达百枚以上。有肋骨,但肋骨较短,某些种类还有一个发育不良的原始胸骨。带骨保留较多软骨成一般第二性征不明显,无交接器,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体内受精方式是雌体以泄殖腔接纳雄体排出的精包或精子团,储入泄殖腔壁的贮精囊内。绝大多数有尾类是卵生,在水中或阴湿的地方产卵。卵单粒产出(如蝾螈),或以卵带(如大鲵)、卵胶囊(如小鲵)的卵群产出,个别种类是卵胎生(ovoviviparity),幼体极像成体,上下颌具真正的牙齿,而不是角质齿。幼体先长出前肢芽,后长出后肢,有外鳃而无内鳃。幼体一般在水中生活,尾鳍褶发达,除常鳃类Perennibranchs终生保持幼体那样,到成体还保留鳃和鳃裂,其余有尾类变态后外鳃和侧线都消失,鳃裂一般封闭。在演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尾两栖类没有像其他四足动物那么广泛地适应辐射。虽有水生种类,也有陆生种类,还有既可陆地生活也可以水生者,甚至还有挖洞地下生活的,许多热带种类已成为树栖的,如在凤梨科植物bromeliad上生活和繁殖,但大多数种类必须停留在潮湿的地方或生活在水中。

生活习性:适应于水栖生活,大多生活于淡水水域,也有些种类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生活在池塘、江河、湖泊、山溪、沼泽中的多为半水栖,其他以终生水栖或陆栖为主。

繁殖:无交接器;多为卵生。个别种类卵胎生胎生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内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内腺体分泌的胶质,能将大量精子粘在精包内;雌性的泄殖腔边缘突出,能将雄性排出的精包纳入泄殖腔内,完成受精作用。某些种类的成体保留多种幼态性状。即已达性成熟阶段者称为童体型或幼态持续型。

种类:

隐腮鲵科Cryptobranchidae

美洲大鲵

中国大鲵娃娃鱼),日本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

中国小鲵新疆北鲵台湾小鲵东北小鲵

蝾螈科Salamandridae

鳗螈科Sirenidae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

两栖鲵科Amphiumidae

陆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洞螈科Proteidae

急流螈科Rhyacotritonidae

分类具体介绍:

隐鳃鲵亚目

隐鳃鲵科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隐鳃鲵科23种,即美洲东北部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活水中,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隐鳃鲵科的三个成员是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其中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身长1.5米,隐鳃鲵身长0.75米。中国大鲵也是我国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于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称为娃娃鱼。欧洲没有大鲵分布,但是史前时期却有大鲵生活,而在亚洲的大鲵被科学界发现以前在欧洲就已经发现了大鲵的化石。当1726年大鲵的化石初次被发现时,人们还以为是诺亚时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小鲵科Hynobiidae

小鲵科有935种,中国就有7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蝾螈亚目

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蝾螈亚目,这个亚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较进步的成员,均为体内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胎生卵胎生,有部分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鳗螈Sirenidae

鳗螈科有23种,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其中大鳗螈Sirenlacertina身长接近一米,小鳗螈Sirenintermedia身长约70厘米,而拟鳗螈Pseudobranchusstratus身长只有25厘米。鳗螈是有尾目中最奇特的一类,身体细长,没有后肢,外形似鳗,终生有外鳃,并可能是体外受精,其中大鳗螈和小鳗螈有三对鳃裂4个手指,而拟鳗螈只有一对鳃裂,3个手指。鳗螈终生水生,生活于流动缓慢的浅水中,有时上岸,在干旱时身体分泌粘液形成与非洲肺鱼类似的硬茧。鳗螈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有时被单列为一个亚目

两栖鲵Amphiumidae

两栖鲵科为中生水生的大型蝾螈,终生有鳃或者鳃裂,身体细长似鳗而又被称为刚果鳗螈,四肢微小而不易被注意到。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两栖鲵科仅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由13种,这三种的脚趾数分别不同,其中一趾两栖鲵Amphiumapholeter身长只有30厘米,而二趾两栖鲵Amphiumameans三趾两栖鲵Amphiumatridactylum身长超过一米。

洞螈Proteidae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洞螈科有26种包括欧洲巴尔干半岛的洞螈和美国东部和中部的5种泥螈。洞螈Proteusanguinus身长不到30厘米,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红色,眼睛则隐藏在皮肤下,如果离开洞穴受到阳光照射身体会呈黑色而回到洞穴中则恢复成浅色。泥螈中的斑泥螈Necturusmaculosus身长可以超过40厘米而其它4种泥螈身长不到28厘米。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

钝口螈科有234种,分布几乎遍及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整个北美洲钝口螈的成体穴居于地下,只有在繁殖期返回水中。钝口螈中的有些种类终生保持幼体特征而生活于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中的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mexicanum或称美西螈,基本上终生保持幼态,只有极少数完成变态,而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虎纹钝口螈Ambystomatigrinum在东部低地很短时间就完成变态而在西部高山区则保持幼体形态,虎纹钝口螈也是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之一,身长最大可达到40厘米。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

陆巨螈科有24种,特产于美国西北部。与钝口螈相似,陆巨螈也穴居于地下而只有繁殖期返回水中,也有时会终生保持幼体形态,但是陆巨螈喜欢在山溪中产卵而钝口螈喜欢在静水中产卵。陆巨螈和虎纹钝口螈同属于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无肺螈科的成员完全无肺而用皮肤呼吸。无肺螈科有大约27220种,是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地区,但是也可以见于北至阿拉斯加最南部,南到巴西和玻利维亚的广大地区,这些到达中南美洲的种类也是有尾亚目在中南美洲仅有的代表。无肺螈科还有一属拟穴螈属Speleomantes分布于南欧。无肺螈科的成员适应多种生存环境,陆栖、水栖、树栖和穴居的都有代表,体形相差也比较大,大型的如贝利涓螈Pseudoeuryceabelli身长超过30厘米,小型的如索里螈Thoriussp身长不到3厘米

蝾螈科Salamandridae

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有1460余种。蝾螈科中的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蝾螈科在中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不少种类为我国所特有。蝾螈科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我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verrucosus。红瘰疣螈是泰国北部一带仅有的有尾类,还有一些种类的疣螈则为中国特有。

隐腮鲵科

隐腮鲵科成体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终生水栖,多见于山间溪流中。分布于美国东部,为最大的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体型较大。成体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终生水栖,多见于山间溪流中。仅23种。隐鳃鲵属Cryptobranchus1种,即隐鳃鲵Cryptobranchusalleganiensis,分布于美国东部,成体有1鳃孔。大鲵属Andrias无鳃孔。头部极扁平,背腹面密生许多成对的小疣粒。眼小、无眼睑,口裂大。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位于犁骨前缘,左右相连成弧状,与上颌齿平行。躯干扁平而粗壮。自颈侧到体侧以及四肢后缘有厚皮肤褶。四肢短,指4、趾5。尾后部侧扁,末端钝圆。体多呈棕褐色,有的个体背面有深色斑。有2种:日本大鲵Andriasjaponicas分布于日本本州南部及四国、九州;大鲵(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珠江中下游支流中。大鲵体为棕褐色并具黑斑,全长1米左右,大者可达2以上,重达25千克,为最大的两栖动物;栖息于流水种,张口待鱼、蟹、蛙、蛇等水生动物进入;68月为繁殖期,常鸣叫,似婴孩啼哭,故俗称娃娃鱼;体外受精,幼体生长缓慢,3年性成熟;由于肉嫩鲜美,遭到大连捕杀,数量较少,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已开展人工繁殖。

美洲大鲵

美洲大鲵.jpg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美洲大鲵

【拉丁学名】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Salamandra alleganiensis

【命名时间】Daudin, 1803

【英文名称】Hellbender

【种属分类】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隐鳃鲵

美洲大鲵(学名: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是一种水生两栖动物。个体最小,体长最大为0.74米,重1.8-2.3千克。构造与日本大鲵中国大鲵相似,外形主要区别在于它有一对或者左侧有一个鳃裂,身体背面为褐色或灰色,其上有许多暗色斑纹,腹面颜色较浅,头部大而扁平。

分布于美国东部,栖息于水浅、流速快及含氧量高的河流、溪流中。具领地意识,夜间活跃,以鱼虾为主食,偶尔吃腐肉。视力很差,嗅觉灵敏。人工饲养的美洲大鲵寿命在30岁左右。

美国大鲵摄食河蟹、鱼类等动物性饵料,产卵季节为9月份左右,一般一尾成熟的雌大鲵产卵有300粒左右。

外形特征:美洲大鲵体长24-40厘米;全长30-74厘米;重量1.5-2.5千克。头宽大而扁平,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粒。眼小,位于头背,无眼睑。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有利于取食。体躯宽扁而壮实。侧扁的尾部很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鳍状物。四肢肥短,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指(趾)间有微蹼,无爪。

体表皮肤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该物种仅有二个亚种,指名亚种整个身体布满了黑色斑点;密苏里州亚种鳃裂小,黑色斑点主要集中在背部和尾巴。

栖息环境:美洲大鲵是一种水生两栖动物。栖息于水质清凉、水草茂盛、水浅和流速快及含氧量高的河流、溪流中。通常在有大石块的水下栖身,避免水温度高于20°C

生活习性:美洲大鲵具领地意识,夜间活跃,是严格食肉性动物。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它在捕食的时候很凶猛,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突然张开大嘴囫囵吞下,再送到胃里慢慢消化。成体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偶尔吃腐肉。

由于新陈代谢缓慢,食物缺少时其耐饥能力很强,有时甚至2-3年不进食都不会饿死。9-10月活动逐渐减少,冬季则深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一般长达6个月,直到翌年3月开始活动。不过它入眠不深,受惊时仍能爬动。人工饲养的美洲大鲵寿命在30年左右。

分布范围:美洲大鲵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往西抵达密苏里州、阿帕拉契山脉以及欧扎克山脉的溪流中。包括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西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州、肯塔基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田纳西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阿肯色州白河奥索卡山脉、密苏里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

繁殖方式:每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难区分,只有在繁殖期通过泄殖孔的不同来辨认,雄性泄殖孔的内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点,孔的周围充血红肿,桔瓣状的肌肉隆起,雌性泄殖孔的肌肉则是松弛的。

大鲵的繁殖以体内受精为主,雄性不会鸣叫,两性也没有抱对和交配行为发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现也很引人注目。雄性先是不断围绕着雌性游动,时而前行,把尾巴向前弯曲并急速抖动;时而后游,用吻端去触摸雌性的泄殖腔孔。

雄性的这种求偶游戏,竟长达数小时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终于尾随在雄性之后,缓缓游动。雄性乘机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则以泄殖腔的边唇扣住精包,随之将精子吸入体内,储于输卵管中,等待着与卵子会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胶质包膜则被遗弃到体外。一般一尾成熟的雌大鲵产卵有300粒左右。

上一篇:中国大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