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甲目(Pholidota),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的1目。仅包含穿山甲科穿山甲属。体外覆有角质鳞甲,鳞片间杂有稀疏硬毛。头小,不具齿,吻尖、舌发达,前爪长,适应于挖掘蚁穴、舐食蚁类等昆虫。鳞甲目动物栖息于森林、浓密的灌丛、开阔地带或大草原等地。
2020年6月,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
- 鳞甲目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鳞甲目
简介
鳞甲目是哺乳纲的一目。现生动物有7种,其中亚洲3种,非洲4种。无牙齿,曾被列入贫齿目。但与食蚁兽等贫齿动物并无真正的亲缘关系,后胸椎和腰椎没有特殊的关节突,因此人们将其另立为鳞甲目。该目化石在欧洲见于第三纪的地层中。现生种见于亚洲和热带非洲 。
共同特点
体态特征
身体细长,体长30~92厘米,尾长27~88厘米,体重一般2~5千克,最重达25千克以上,雄兽常较雌兽大些。头、嘴和眼均小,耳壳有或缺;四肢短粗,各具5指(趾);尾扁平而长;躯体披以暗褐、暗橄榄褐或浅黄色鳞片,覆瓦状排列,可为防御天敌侵害的工具;舌细长,能伸缩,适于舔食蚁类及其他昆虫;具双角子宫和散布胎盘,雌兽胸位有乳头两个。地栖或树栖。独居或雌雄结对。性怯懦,遇敌即将躯体卷曲成球状,把头部埋在其中,并耸起鳞片,保护自己,有时还从肛门排出恶臭液体,以驱避天敌。尾可缠绕,极善攀援。树栖者白天隐于树洞,地栖者挖洞或利用他种动物的弃洞。晚上活动,食白蚁、蚁类及其它昆虫。每胎1仔,出生后第2天鳞片即由软变硬。
种类
生活习性
栖于山坡洞穴内,傍晚出外觅食,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包括蚁类幼虫及卵。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饱食的胃内容纳有半公斤白蚁。还能上树去寻食白蚁,上树时用锐爪钩住树干,再用强大的尾抵住或卷住树干。夏末秋初发情交配,随之入洞内妊娠、分娩与哺育,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兽携带出洞,有时可见母兽背着幼仔活动,甚至有3只幼仔争先骑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穿山甲大量消除白蚁,对人有益,已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生存环境
鳞甲目动物常栖息于森林、浓密的灌木丛以及开阔地带或大草原等地。它们陆栖或树栖,不过陆栖的也擅长爬树。鳞甲目动物分布于亚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德国南部和西班牙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以及亚洲更新世地层中,曾发现有古代鳞甲目动物的化石。
物种分布
现生动物有7种,其中亚洲3种,非洲4种。中华穿山甲,见于中国南方(包括台湾省)、尼泊尔和中南半岛。另外有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马来穿山甲(M.javanica)、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 (M.femmincki)、树穿山甲(M.fricuspis)和长尾穿山甲(M.longicau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