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学名:Muntiacus reevesi)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栖息在稠密灌丛中。小麂头部为鲜棕色,体毛呈棕褐色,颈背部较深,呈暗褐色,腹面从前胸至肛门周围均为白色。幼兽体毛上具有斑点。取食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喜独居或雌雄同栖。营昼夜活动。主食野果、青草和嫩叶,也常到村旁地角盗食蔬菜或其它农作物。受惊时常发出短促宏亮的吠叫声。7-8月龄性成熟,全年繁殖,每胎多产一仔。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
- 小麂
- Muntiacus reevesi
- 山吠鹿、犬麂、角麂、黄麂、黄猄、山羌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偶蹄目
- 反刍亚目
- 鹿科
- 麂亚科
- 麂属
- 小麂
- 3亚种
- Ogilby, 1839
- 无危(LC)IUCN标准
- Chinese Muntjak
Formosan Reeves' Muntjac
Reeve’s Muntjac
Reeves's Muntjac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小麂栖息在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性很怯懦,且孤癖,营单独生活,很少结群,其活动范围小,经常游荡于其栖处附近,常出没在森林四周或粗长的草丛周围,很少远离其栖息地。它较为胆小,听觉敏锐,略有微小声音即足以惊动它,使敌害难以接近,受惊时,猛撞进高草丛或繁茂的森林中,能巧妙地隐蔽自己而得到保护,凭着它轻捷行动及灵活的躯干和敏捷的听觉器官,虽则它没有强有力斗争工具,却能巧妙地逃避敌害。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小麂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指名亚种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贵州、云南;台湾亚种分布于台湾省;江口亚种分布于贵州梵净山。
繁殖方式
小麂7-8月龄性成熟,全年繁殖。怀孕期为6个月,每次产仔1-2只,幼仔有淡白色斑点,经数月后斑点逐渐消失。在繁殖季节里雄兽能发出“嘎,嘎”的声音及有争偶的斗争。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
1. |
小麂江口亚种 |
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
2. |
小麂台湾亚种(台湾山羌) |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
3. |
小麂指名亚种 |
Muntiacus reevesi reevesi |
保护级别
人工养殖
用1.5厘米厚的松木制成单只巢箱。箱底用砖块垫高10-15厘米以防潮,底部便于用水冲洗。整个巢箱组合放置于凉蓬下,防止雨淋日晒。每4只巢箱组成一组,根据养殖规模,整个运动场安置3-4组为宜。公、母比应控制在2:5左右。饲养实践证明,组合箱的顶部亦常有小麂栖息。巢箱内有粪便结存,但较为干燥,平时可不打扫巢箱,但须防止漏水淋雨。
经济价值
可对小麂进行人工养殖,因为它的食物来源好解决,怀孕期又短,是一种有养殖前途的兽类。
规范管理
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该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