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海豹(学名:Erignathus barbatus)成体体长2~2.5米。全身均为棕灰色或灰褐色,以背部中线附近的颜色最深,向腹面逐渐变淡,体表无斑纹。头部的颜色略深,而且常有鲜明的小斑纹。额部高而呈圆突状,吻部较宽,触须很多,密生着200多根笔直粗硬的感觉长毛,最长的可达14厘米以上。前鳍肢末端方形至圆形,各趾等长或第三趾稍长。雌兽具有二对乳头。
髯海豹在洄游时大多分散活动,一般不集成大群,但偶尔也能见到1000只左右的大群。它经常移动栖息场所,但不进行较长距离的洄游,夏季则喜欢聚集在河口附近。髯海豹的警惕性很高,在冰上活动时,即使感到有一丝危险,也会立即逃入海水中。主要以海洋中的底栖生物为食。
分布于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寒带海域,包括白令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格陵兰、纽芬兰、库叶岛等地,洄游时偶尔到达中国浙江平阳、宁波和福建、广东等地的东海和南海海域,不分布于南半球。
- 髯海豹
- Erignathus barbatus
- 髭海豹、胡子海豹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兽亚纲
- 食肉目
- 鳍足亚目
- 海豹科
- 海豹亚科
- 髯海豹屬
- 髯海豹
- Erxleben,1777
- Bearded seal
形态特征
髯海豹体型大,成体体长2~2.5m,雄性体重250~300kg,雌性可超过425kg。由于它们的头小,前鳍肢相对较短,使身体显得更长。头圆而略窄,两眼相对较小并靠近。嘴
吻宽而肉质,两鼻孔远相隔。触须很多,长而密,呈淡色,不像其他北极的海豹类那样呈念珠状。潮湿时的触须是直的,干时,顶端向内卷曲。“髯海豹”之名即来自此特别显著的大胡子。前鳍肢短,相对较宽,呈方形,或略似圆形。各趾等长或第三趾稍长,爪很结实。髯海豹有4个可收缩的乳头,而不是2个。这是它与其他所有北极海豹类的差别。
头骨厚实,宽而较短,无矢状脊。腭更弓更高,吻突部宽而圆。眼眶大,无眶上突。两鼻骨向后插入两额骨之间。鼓泡膨大,由外鼓骨和内鼓骨共同组成。乳突骨不甚发达,与颧突交错相接,未愈合。各上门齿不具横沟,下颌第一后犬齿具4个齿尖。 齿式:I 3/2,C 1/1,PC 5/5。
栖息环境
它们通常生活在海冰上,居留在水较浅有流冰的区域,这些区域常形成开阔的冰间的水道和冰间湖。在有些地区,已知髯海豹登到岸上并上行至溪流;或远离流冰和陆地,在远洋生活一个长时期。髯海豹在北极和亚北极呈小片状分布,常见于沿岸海域。它们喜在流冰上生活。生活习性
一般独居,很少与其他个体登上同一块流冰。但在春季和初夏时可见到在冰上的小群髯海豹。登到冰上的髯海豹总是面向着水,距离水很少超过一个身位。髯海豹的警惕性很高,在冰上活动时,即使感到有一丝危险,也会立即逃入海水中。雄兽可以发出很粗的吼声。多数潜水的深度不到100m,成体最大的潜水记录接近300m。数月龄仔兽的潜水记录超过488m。
髯海豹在洄游时大多分散活动,一般不集成大群,仅偶尔能见到有1000只左右的大群。 冬季一般活动于冰冷的海域,夏季则聚集在鱼类聚集的河口附近。它经常移动栖息场所,在同一地点一般仅居留数天或数星期,但不进行较长距离的洄游,夏季喜欢聚集在河口附近。有些种群终年居留在原地,其他种群夏季随着后退的流冰北去,晚秋和冬季随流冰的推进再向南返回。
髯海豹主要摄食底栖生物,触须可帮助它们在柔软的底质中找到食物。它们食北鳕、杜父鱼 、拟庸鲽等鱼类,也食蟹、虾、软体动物、头足类等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呈片状环极地分布,一般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北纬85°以南区域。
原产地(海域):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日本、挪威、俄罗斯、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美国。
漫游地(海域):中国、法罗群岛、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
在中国分布于上海(崇明岛)、浙江(宁波、平阳)。
繁殖方式
雄性在6或7龄达性成熟,雌性在5龄左右达性成熟。交配在雌性离开其仔兽的前后进行。妊娠期约11个月。繁殖的高峰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雌性在小浮冰上单独地产仔。仔兽出生时平均体长约1.3m,重约33kg。白色胎毛在出生前已经脱掉,初生幼仔被有柔软的银蓝色至银褐色的毛。仔兽的哺乳期约为18~24天,断奶时体重已有约110kg。幼体可漫游到远在成体的分布区以南的海域。最大年龄约20~25龄。
亚种分化
髯海豹指名亚种(学名:Erignathus barbatus barbatus)
命名者与年代:Erxleben,1777
最北分布于北冰洋的俄欧部分、拉普捷夫海西部、巴伦支海和北大西洋;西大西洋分布于圣劳伦斯湾、格陵兰岛南至哈德逊湾、拉布拉多和纽芬兰;东大西洋分布于冰岛和挪威。
|
|
髯海豹北极亚种(学名:Erignathus barbatus nautica)
命名者与年代:Pallas,1811
分布于北冰洋、白令海峡、从布里斯托尔湾北到巴罗角、鄂霍茨克海;向南最远至北海道,偶尔出现在中国海域
|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Kovacs 2002)。据估计鄂霍次克海有200,000~250,000只,其中60,000~75,000只在萨哈林岛东部海域(1968~1990)。白令海有250,000~300,000只,其中83,000~87,000只在白令海西部(Fedoseev 2000)。基于35年采样数据的统计,加拿大水域至少有190,000只(Cleator 1996)。Angliss和Outlaw(2005)认为,白令海和楚科奇海的现有种群数据并不可信。大西洋(从巴伦支海到楚科奇海)种群数据未知(Reijnderset al. 1993)。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鳍足目*所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