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水母是腔肠动物的一种,它属于水螅虫纲,呈蓝青色,浮囊两头尖,底平,形如僧侣的帽子,因而名叫“ 僧帽水母”。它的浮囊上有发光的膜冠,能自行调节方向,借风像帆船似的在水面漂行。
- 僧帽水母
- Physalia physalis
- 海平面
- 随风、水流及潮汐来移动
- 中型个体,浮囊体很大
- 能预知风暴
外形特征
僧帽水母个体由伞部和口腕部两部分组成。伞部呈扁平圆盘形或球形,伞的腹面有口,口下悬垂口腕部,口腕上有许多小触手,长度达数十米,其上密循多达75万个刺丝囊。当触手触及物体时,立即缩短卷绕受害者,发射刺丝进行袭击。由于触手有很大表面积和大量刺丝囊,可使患者造成严重中毒损伤,僧帽水母依赖口腕吸口周围小触手捕获食。触手具有刺丝囊和能分泌消化酸的腺细胞,当接触猎物时,刺丝囊发射出有毒刺丝以麻痹或杀死小动物。
分布范围
大西洋的热带海域,有时也会出现在地中海。
生活习性
僧帽水母喜欢过集体生活,各四海都有它们的踪迹,从船上看去,景象非常动人:一个个透明的浮囊随彼逐流,蓝紫色的光彩在阳光下不停地闪烁着,长长的、柔就的触手象一条条美丽的绸带。它的外表虽然动人,但许多海生动物都不敢接近它,因为触手上布满了无数含毒的刺细胞,里面的毒液和眼镜蛇的毒液一样厉害。
主要危害
危害因素
僧帽水母用来蜇人的“凶器”,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触须。触须中密布着微小的刺细胞,这些刺细胞能分泌致命的毒素,单个刺细胞所分泌的毒素微不足道,但当成千上万个刺细胞所分泌的毒素积累起来时,其毒性之强不亚于眼镜蛇,僧帽水母的毒素属于神经毒素的范畴。游泳者被僧帽水母蜇到后,会感觉到剧烈疼痛,皮肤上也会浮现红色“鞭痕”。这种鞭痕会持续2至3日才消散,毒素则会渗入淋巴结,引发过敏反应,造成发热、呼吸困难、休克等现象,甚至干扰心肺功能,严重时会致命。更糟糕的是,僧帽水母的触须平均长度达10米,当游泳者看到僧帽水母时,往往已经失去了最佳的躲避机会。
中毒症状
1、局部症状
蛰伤后立即有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局部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斑痕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犹如鞭痕,痒感明显加剧。严重致伤或有过敏体质者,立即出现红斑、风团块、水疱、淤斑,甚至表皮坏死等,且可有剧痛难忍,继而全身皮肤潮红奇痒等。一般经过10~20d可痊愈。
2、全身症状
中度或重度蛰伤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致伤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即可相继出现全身反应。主要包括
①神经系统:不适、头痛、冷或热感、眩晕、运动失调,痉挛性或弛缓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谵妄、晕厥、虚脱或休克,重者死亡。
②循环系统:变态反应,溶血,心律失常,心率减慢,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
危害处理方法
第一步,远离危险之地。如果你在游泳中被蜇伤请立即上岸或上船,假如你是在沙滩上被蜇伤的,立即离开事发沙滩,这会避免再次遭受僧帽水母的攻击。如果身体已经出现麻痹或抽搐的症状,不要犹豫,立即向周围人求救。
第二步,清除残留触须。由于皮肤上残留的触须仍含有刺细胞,因此一定不能直接用手去清除,必须戴上棉布手套或使用干净的毛巾,清除的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将刺入皮肤的刺细胞压入得更深。
第三步,反复冲洗伤口。使用大量清水或淡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冲洗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并涂抹可的松类药膏消炎,被僧帽水母蜇伤后,根据个体体质和中毒程度不同,可能出现剧痛、胸闷、呼吸急促、红疹、咳嗽、呕吐、喉头发紧无法吞咽、浑身颤抖等症状。假如发生以上症状,必须立即送去就医,不要贻误病情。
主要价值
僧帽水母能预知风暴,水母能在风暴来临前游向大海,通过观察水母,能掌握海洋暖流或寒流的动向。仿生学上可以模仿水母的感觉器来制造风暴预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