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昆虫及其他动物 > 蝎目
蝎目
蒙山蝎子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9

蒙山蝎子是一种节肢动物们,蛛型纲,蝎目科生物。盛产于蒙山间,栖息于地堰、石板下,每年秋末进入冬眠,来年春季清明前后出蛰,昼伏夜出,以昆虫类为食物,体态雄壮,性情凶猛。据医学专家介绍,外地蝎子全身只有六爪,而独有沂蒙山区的蝎子全身八爪,再加一对螯钳,共十爪,故而得名“蒙山全蝎”。自古以来,由于“沂蒙全蝎”具有驱毒、防癌、治病之奇效而驰名中外。“油炸蒙山全蝎”更为蒙山特产、珍品佳肴。

蒙山蝎子.jpg

中文名
蒙山蝎子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蛛型纲
属蝎
钳蝎科
分布区域
东北,华北一带















分布地域

蝎,俗称蝎子,也称全蝎,全虫,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属野生爬虫类,常寄居山坡,墙缝,土穴等潮湿阴凉处在世界各地蝎的种类及分布很多,也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蝎主要分布于除寒带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我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
蝎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动物。全世界范围内蝎目中共分6科,70属,共600余种,我国共有11种,其中包括最为常见的东亚钳蝎。
东亚钳蝎,也就是马氏钳蝎,属蝎目钳蝎科,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常整体入药,所以又称之为全蝎,通常人们所说的蝎子,也往往指东亚钳蝎。蝎性喜温,喜湿,常在温暖多雨的气候带广泛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北极,南极及其它寒带地区没见有蝎分布的报道外,在大部地区,均有各种蝎目动物发现,许多地方常大量分布,甚至泛滥成灾。
在我国,蝎的分布也很广。据有关考察研究表明我国的11种蝎,主要分布在北纬32~42°之间的华北,东北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雨水相对较多,气候相对暖湿的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而在水分较少的西北内陆则分布较少。
对于东亚钳蝎,其自然分布多集中在东北,华北一带,长江以南地区则相对较少。在华南及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等均有分布报道,但主要还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自治区,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也有大量分布。

生活习性

蝎子喜欢生活在背风、向阳、干燥的山坡地带,常栖息在山崖石壁的夹缝及古老建筑物缝隙、石块下等较隐蔽的地方,喜在干燥处栖息,爱在避风处活动。它既怕过分的干燥,又怕过分的潮湿,天气干旱时,它会爬到有些潮气的地方去栖息,以吸取水分,天下雨的时候,它又会躲避到干燥山坡上去。
此虫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当食物来源不足时,它连续几个月不进食也饿不死。它害怕强光,白天置身于土穴、石缝等阴暗处,夜间开始活动、觅食。它的活动规律和气温有关,在不冷不热的初夏和初秋时节,它一般在傍晚和上半夜出去觅食、饮水和交配,至气温较低的冬季,它出窝活动和回窝的时间都相应提前并缩短活动时间。
蝎子是变温动物,它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5~39度,低于25度就减少活动,低于15度其生长就近于停滞,低于8度时就会进入冬眠状态。
它属于食肉性动物,以各种肢节动物为食,尤其爱吃软体的昆虫,凡蚊、蝇、蛆、蟋蟀、蝼蛄、蜈蚣、蝶和蜻蜓都是它的食物,尤以黄粉虫最合它的胃口。它捕食昆虫时,常用 口钳将虫钳住,再用毒针将其麻醉,并以其鳌肢撕碎送进口器,把汁吸完后再吐出消化液溶解食物。
蝎子胆子很小,很怕惊扰,特别是怀孕、产仔期间,一闻风吹草动,即潜伏隐蔽,它最怕农药,很少量的敌百虫等就能致其死亡。
它平时喜静不爱动,多在固定的窝穴中群居,一旦受到惊扰,就会结群迁居或外逃。

科学价值

全蝎主含蝎毒素,尚含甜菜碱、三甲胺、牛黄酸、卵磷脂等成分,性平,味甘辛,为医治诸风要药,具有熄风镇痉、祛风攻毒之功能。

经济价值

蒙阴县酒厂采用“谷雨”前后捕捉的蒙山优质全蝎,佐以各种中草药,以优质白酒配制而成的“蒙山牌”全蝎酒,色泽金黄透明,药香酒香协调爽口,口味纯正,微带甘甜,具有穿筋透骨、逐湿、祛风、止痛、通络、解毒等功效。1988年获中国优质保健品金鹤奖、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民间传说

传说,过去蝎子山上蝎子泛滥成灾,成千上万的蝎子窜到附近村庄,蜇死了许多人畜,人们想尽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这些蝎子。后来,人们从茅山请来了一个老道士,在附近建了座金鸡庙,蝎子从此便绝迹了。至今,蝎子山上没发现过蝎子。尽管蝎子山上没有了蝎子,可蒙山其它地方却盛产蝎子,并且蒙山的蝎子比其它地方的还多两条腿,称为"全蝎",药用价值极高。

艺术作品

1.外部特征东亚钳蝎的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蝎体一般可分为3部分,即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呈尾状,又称为尾部。雌蝎体长约52毫米,雄蝎体长约48毫米,尾略长于躯干。躯干的背面、尾的第五节和毒针的末部呈灰褐或紫褐色,其余部分均为黄橙色,腹面呈灰黄白色。
(l)头胸部头胸部又称前体,较短。头与胸愈合,前窄后宽呈梯形,背面有坚硬的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并有数条纵脊。近中央处的眼丘上有1对中眼,两前侧角各有排成一斜列的3个单眼。蝎子的头胸部由6节组成,故有6对附肢:1对鳌肢、1对触肢、4对步足。鳌肢亦称口钳,可将捕获物撕裂、捣碎,有助食作用。触肢又称钳肢、脚须,由基节、转节、腿节、掌节(有一不动指和可动指作捕取食物和感触之用)组成。4对步足生于两侧,为行动器官。步足分7节:分别是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其末端有2爪和1距。步足的后一对均比前1对长,即第1对最短,第4对最长。4对步足的基节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了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鳌肢、触肢的基节和第1~2对步足基节的额叶包围成口前腔的底部。第3~4对步足的基节间有一略呈五角形的胸板。
(2)前腹部前腹部又称中体,较宽,由7节组成。背板中部有3条纵脊第。第一节腹面有2片半圆形的生殖(生殖腔盖),下面为生殖厣。第2节腹面两侧各有一栉板,为短耙状,呈“八”字形排列,上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是重要的感觉器官。栉板有齿,一般为19或21个(雌性为19个,雄性21个)。第3~7体节腹板较大,在两侧有侧膜与背板相连。侧膜有伸缩性,因而腹部可舒张或缩小。第3~6节腹面的左右各有1个圆形书肺孔,分别与相应的书肺相通,是外界与体内气体交换的通道。第7节呈梯形,前宽后窄,连接后腹部。
(3)后腹部后腹部又称末体或尾部,细长如尾状,呈橙色,由5节组成,能向上和左右卷曲,但不能向下弯曲,各节背面有中沟,背面至腹面还有多条齿脊。第5节最长,深褐色,其腹面后缘节间膜上有一开口,为肛门。第5节后为一袋状的尾节,内有1对白色的毒腺,尾节最后方为一尖锐毒针,毒针近末端靠近上部两侧各有1个针眼状开口,与毒腺管相通,能释放毒液,有麻醉动物和毒死动物的作用,是御敌自卫和攻击对方的武器。
2.内部构造蝎子各体节由备板和腹板组成,各节由节间膜相连,能自由伸缩。体腔内有生殖、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器官,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
(1)生殖系统生殖系统的四周皆被消化腺的盲囊所包围。生殖器官的开口(生殖孔)位于前腹部第1节的腹面,外有生殖厣覆盖。
雄蟹生殖系统由精巢1对呈梯形管状。精巢形成的精子通过输精管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通入生殖腔,经雄孔通体外。有一个与生殖腔相通的小附属腺,精荚腺中有时可见到雄形的精荚。与贮精囊相连的一个盲囊也是附属腺。
雄蟹生殖系统卵巢位呈梯形网状,由3跟纵管和5对横管相连而成,其周围有圆形的卵。卵巢前方两侧由短输卵管通入膨大的那精囊,然后汇合到生殖腔,经雄孔通体外。
(2)消化系统蝎子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分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食道下方有团葡萄状的唾液腺,蝎子进食时,唾液腺能分泌消化液,并将其吐出体外,再体外将食物消化成肉糊状,而后吮吸入前肠。中肠位于前腹部中央,肠壁的上皮细胞可分泌消化液,促进食物分解。中肠是蝎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后肠位于后腹部中央,是食物蚕渣排除体外的通道。
蝎子前腹内部,有一串串褐色葡萄状腺体,这是储存营养的盲囊。盲囊的大小不固定,它与发育程度有关:蜕皮前蝎子肥胖时,盲囊就肥大;蜕皮后由于营养转化,盲囊就瘦小得多;孕蟹在卵子发育阶段盲囊占去绝大部分空间,而临产前则收缩得很小。
(3)呼吸系统呼吸主要靠书肺进行,书肺位于第3~6腹节的书肺孔下面,每节1对,共4对。书肺具有一个坚韧的囊,它是由腹壁内陷褶皱重叠形成的。书肺孔是蝎体交换空气的通道。通过肌肉的舒张和收缩,书肺吸人外界新鲜空气中的氧气,通过书肺中的微血管进人心脏,供应全身,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循环系统蝎子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比较发达。在蝎子的前腹部背板下面,可见到1条乳白色管子有规律地搏动,这就是蝎子的心脏。蝎子的心脏共分8室,每室有1对心孔,前后各通出一条大动脉。血液无色,在体腔内流动,由于心脏的不断跳动和前腹部的胀缩,血液循环不止。血液在输送氧气的同时,还传送各种酶和激素,对蝎子的机体起调节作用。
(5)排泄系统蝎子的排泄系统由2对马氏管组成。马氏管细长壁薄,开口于中肠和后肠连接处。其游离端闭合,浸浴在血液中,可从血液中吸收各种代谢产物,将其送人后肠,混人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6)神经系统主要由脑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较为简单。脑神经节又称咽上神经节,不发达,呈双叶形,位于食道的背面,分支到触肢和步足。咽下神经节由1对粗而短的围咽神经与脑神经节相连。腹神经索呈索状,是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的纵神经,具有7个腹神经节。中枢神经还有许多分支,分别到达眼、栉板、附肢和生殖厣等处,纵贯个身,支配蝎子的运动、捕食、交配、产仔、蜕皮、排泄等活动。
(7)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包括眼、触毛、栉齿突。蝎子有一对中眼和3对侧眼,但视觉迟钝、畏光,基本上没有搜寻、跟踪、迫捕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但能在黑夜中行走和捕食。蝎子全身表面遍布触毛,以附肢表面最多。腹部各体节相接处的凹陷裂缝上都盖有一层薄膜,其表皮下有感觉细胞和毛状突起,这些都是灵敏的感觉器。因此,蝎子对噪音、震动都有感觉。蝎子的栉板富含丰富的末梢神经,有触觉、识别异性和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二、蝎子的一般生活史
一般地讲,东业钳蝎具有较强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其生命力也是非常顽强的。例如,野生蝎若在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即使缺食1年仍不至饿死。常温下,蝎子从仔蝎到成蝎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蝎子的繁殖期为4~5年,每年产l胎,寿命高达7~8年,产仔期约5年。在自然条件下的人工养殖蟹与野生蟹的生活史基本相同,且由于家养蝎受到人为的保护和管理,因而其一般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优于野生蝎。而创造恒温(26~38℃)条件,可以部分地改变蝎子的生活习性,且一年四季均能生长发育,各龄期的蜕皮间隔时间也明显缩短,从仔蝎到成蝎只需8~10个月,交配过的雌蝎3~4个月便可繁殖1次,全年能繁殖2~3次,养蝎的效益可明显增加。
蝎子具有变温动物的共同特性,即在1年的生长发育周期中,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工养蝎时充分了解和认识这一特点,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加以掌握,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野生蝎在自然状态下,一年中可分为生长期、填充期、休眠期、复苏期4个阶段。
(1)生长期从“清明”到“白露,(150~160天),是蝎子全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好的阶段,故称为生长期。
每当“清明”前后,气温逐渐回升,气候逐渐转暖,昆虫开始复苏出蛰,野生蝎的天然适口食物随之逐渐增多,蝎子的消化能力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不断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也日渐加大。在此期间,以“夏至”至“处暑”活动最为活跃,取食量增大,新陈代谢最为旺盛,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高峰时期。蝎子的交配和产仔也大都是在此期间进行的。
(2)填充期从“秋分”至“霜降”期间(45~50天),是野生蝎积累和贮存营养,为进人冬眠进行生理准备的阶段,故称为填充期。
自“秋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野生蝎在此期间食量大增,尽量饱食,并将摄取的营养转化为脂肪贮积起来,以便供给冬季休眠期和来年复苏期内所需的营养消耗。
(3)休眠期“立冬”至“雨水”期间(120~130天),野生蝎的生长发育完全停滞,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进人蜷伏休眠状态,以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故称为休眠期或蛰伏期。
秋末冬初,野生蝎即停止采食等活动,大多数个体转移潜伏于距地表30~80厘米深的窝穴内,缩拢起触肢与步足,尾部上卷,蛰伏越冬。
(4)复苏期从“惊蛰”至“清明”(30~50天),此时严冬已过,暖春将临,处于休眠状态的野生蝎开始苏醒出蛰,故称为复苏期。
“惊蛰”以后,气温开始上升,野生蝎便由静止状态逐渐转人活动状态,此过程即为复苏。但由于早春气温偏低且昼夜温差较大,这时蝎子的消化能力和代谢水平还较低,其活动时间和范围也都不大,除白天晒暖时间逐渐有所增长外,夜间很少出窝活动。此时蝎子只能凭借躯体所具有的吸湿功能自环境中吸收少量的水分,利用填充期所贮积的营养物质和食人少量的风化土来维持生命。


上一篇:亚利桑那沙漠金蝎
下一篇:以色列金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