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猫(学名:Pardofelis marmorata charltoni):是石纹猫的亚种之一。比家猫稍大,总体形更延长。从外型上来看,有一些和云豹与雪豹相同的特征,像是这两个物种的中间型;最显著特征是大理石斑纹的皮毛,体色变化从深灰色到浅黄灰色到红褐色。腿和腹部有黑斑点,颈部有纵纹。云猫的足非常大,更像豹亚科而不像猫亚科。尾长而蓬松,几乎与头体等长。头骨通常具有完整的眶后环,颧弓非常宽,在其它猫亚科动物中。
云猫在基因上介于“大猫”(如虎、豹、雪豹、狮子等)和“小猫”(如野猫、豹猫、丛林猫等)之间。它们某些基因特征与虎有着共同之处,加之其古老的身世,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处于猫科动物进化中“大小”分化的分水岭位置。
栖息于原始雨林或次生雨林环境中。鸟类是云猫的主要食物,其次是松鼠(包括鼯鼠)。分布于尼泊尔和印度,在中国,云猫仅出现在云南和藏东南的雨林中。
- 云猫
- Nepalese Marbled Cat
- 石猫、石斑猫、草豹、小云豹、尼泊尔纹猫
- Pardofelis marmorata charltoni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兽亚纲
- 食肉目
- 猫型亚目
- 猫科
- 猫亚科
- 纹猫属
- 石纹猫
- 云猫
- Gray, 1846
- 易危(VU)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体形略大于家猫,尾长近于身长,具斑驳花纹或大理石斑纹。尾形粗圆,尾毛蓬松。四足的各趾均具发达的爪鞘。
体背面褐黄、褐灰或赭褐色。腹面灰黄色。自颈背沿中线有两行断续黑纹。体侧有斜行排列的黑缘小斑块。有时模糊或融合,形成黄黑相间的独特体纹。貌似大理石斑。头部、四肢和尾均为黄色上散布黑斑点。耳小而圆,耳背黑色,具一小白斑。瞳孔大,淡褐色,收缩时呈圆形。
颅形较高,鼻骨短,前颌骨鼻支并不扩展。颧弓宽,颧骨眶突细长向上与眶后突连接组成眼眶环。眶间区窄。二颞嵴呈弧形,仅老年个体才合并成短的矢状嵴。翼间孔拱状。前缘并非平直,侧缘较厚些。枕骨区较宽。颞乳突间的颅宽,大于颅基长之半。
大小量度:头体长400~660毫米;尾长450~560毫米;后足长115~120毫米;耳长35~40毫米;颅全长79~91毫米;体重3~5.5千克。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低地热带森林,新采伐的森林中也有发现。在喜马拉雅东部山麓,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湿润落叶和半常绿森林中。生活习性
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松鼠、老鼠、蜥蜴、蛙类,其他啮齿类和鸟类,也可猎食大至雉鸡类的野禽;鸟类是其主要食物组成。
分布范围
原产地:尼泊尔和印度,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藏。
独行性,繁殖期配对。每月发情,无季节性波动。妊娠期66~82天,每胎产仔2~4只,2年性成熟。圈养幼仔59天左右可食固体食物,这大致也是野生幼仔的断奶时间。
亚种分化
云猫是石纹猫的亚种之一。
种群现状
2014年10月7日、11月11日,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次拍到的猫科动物,经多位专家鉴定为云猫。据悉,此为云猫在云南的首批野外影像资料,也是继1984年12月发现的30余年后,云猫重现云南。
2016年2月,由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分局提供的红外相机照片(2015年12月16日摄)显示,一只云猫出现在大塘辖区大河岭干。
2020年9月,云南保山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拍到云猫活动影像。
云猫相比其他猫科动物相对少见,但在柬埔寨遭遇率比其他地区要高,捕捉到13次野生云猫的影像。
保护措施
保护建议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