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地松鼠
- sciurus vulgaris exalbidus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索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啮齿目
- 松鼠亚目
- 松鼠科
- 松鼠亚科
- 松鼠属
- 雪地松鼠
- 欧亚大陆
- 胎生
- Russian red tree squirrel
外形特征
尾毛密长而且蓬松,四肢及前后足均较长,但前肢比后肢短。耳壳发达,前折时可达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
色长毛束。全身背部自吻端到尾基,体侧和四肢外侧均为褐灰色,毛基灰黑,毛尖褐或灰色。腹部自下领后方到尾基,四肢内侧均为白色。尾的背面和腹面呈棕黑色,毛基灰色,毛尖褐黑色。吻部、两颊及下颠如背色,但偏青灰,耳壳黑灰色,冬毛具有大束黑色毛簇。个体毛色差异较大,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随着地区的差异,毛色也有变化,如辽宁松鼠的颜色偏灰,而我国南方的松鼠颜色则较黑。此外,毛色还受季节的影响,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繁殖方法:松鼠一般在9~10个月龄,就可达到性成熟并可开始配种。每年1~2月,4~5月为发情旺季,此时受胎率较高。雌鼠的妊娠期约为38天左右。在预产前1~2周,可将怀孕母鼠移入产仔箱。公母必须分笼,必须大量放置水和食物,必要时候丢入面包虫,仔鼠出生后1~周开始吃饲料,可喂给一些新鲜水果及优质精饲料,5周龄即可断奶,分笼饲养。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地在欧亚大陆 。
饲养方式
主要价值
雪地松鼠的毛皮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作制裘原料,毛可制笔、制刷,肉可食用。而且雪地松鼠面容清秀,身体矫健,温柔、可爱、乖巧,许多家庭已把雪地松鼠作为宠物家养。
品种分类
1.华北亚种(SciurusvulgarischiliensisWowerby,1021)冬季体背面纯深灰色,夏季体背面、四肢和尾均呈黑色,北部与尾基部杂有赤色毛。颅长52.7~53.8mm。分布在河北、北京东北部、山西、河南。
2.褐黑亚种(SciurusvulgarisfusconigricansDwigubski,1804)冬季体背面深灰色带有细小灰褐色波纹,毛不蓬松。夏季体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尾杂较少赤色。颅长52.0~55.8mm。分布在河北,内蒙古也可能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前苏联和蒙古。
3.东北亚种(SciurusvulgarismantchuricusThomas,1909)冬季体背面呈显著的灰色,带有细小暗波纹,很少暗褐色换黑褐色。尾部杂有少量赤色毛。颅长53.0~57.0mm。国内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国外分布于前苏联乌苏里地区
4.阿尔泰亚种(SciurusvulgarisaltaicusSerebrennikov,1928)冬季毛色变化较大,毛色较深,多呈深鼠灰色;尾呈黑色有时带有浅褐色。夏季黑色和黑褐色个体占优势,尾通常带赤褐色。体较小,颅长49.0~53.1mm。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地和蒙古阿尔泰山地,以及前苏联的阿尔泰山地。
5.鄂毕亚种(SciurusvulgarisexalbidusPallas,1779)毛密而厚。冬毛浅淡黄灰色具有灰色波纹;尾通常浅灰色杂有不同程度的黑色和黄赤色毛。夏毛色淡,通常淡褐黄赤色。个体较大,颅长54.6~59.2mm。分布于新疆北部的天山和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等地。
相关
在2006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3月25日在40hm2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周的定位观察,以研究松鼠行为节律、空间行为和重取行为对冬季低温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松鼠冬季的活动节律为单峰型,随着气温的下降显著延后出巢时间(Kendallτtest;n=21,r=-0.92,τ=-0.86,P<0.0001),缩短活动时长(Kendallτtest;n=21,r=0.80,τ=0.68,P<0.0001)。松鼠冬季家域近似椭圆形(面积2.46±0.09hm2),未见个体间家域重叠。秋季松鼠将红松种子分散贮藏于整个家域范围内,但重取行为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重取区)。依据巢和重取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利用率可将家域划分为3个部分:主区位于家域的中段,辅区靠近红松母树林,次辅区位于家域远离红松母树林一侧。贮藏的红松种子是松鼠冬季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冬季的不同阶段,松鼠对不同重取区的利用率显著不同(初冬,Kruskal-Wallistest;df=2,x2=5.65,P=0.0594;隆冬,Kruskal-Wallistest;df=2,x2=14.24,P=0.0008;晚冬,One-WayANOVATest,df=2,18,F=7.00,P=0.0056),位于主区(初冬利用率37.8±7.7%,隆冬利用率80.5±9.2%,晚冬利用率40.5±2.7%)和辅区(初冬利用率41.8±5.9%,隆冬利用率14.8±9.2%,晚冬利用率37.8±4.9%)的重取区是松鼠的主要重取区。随着时间推移空取率显著提高(Kruskal-Wallistest;df=2,x2=16.60,P=0.0002)的现象提示松鼠很可能依靠空间记忆取回贮藏的食物。轮换利用多个巢(6±1)有助于降低松鼠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这些巢都分布在重取区附近,巢的利用与重取区的利用显著相关(Kendallτtest;主区:n=217,r=0.79,τ=0.6256,P=0.0003;辅区:n=171,r=0.67,τ=0.6186,P=0.0006;次辅区:n=88,r=0.74,τ=0.6565,P=0.0006),松鼠通常取食后即直接进入就近的巢过夜,有助于松鼠减少能量损耗。多域集中重取及相应的巢轮换策略是松鼠对冬季低温环境及天敌捕食压力的综合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