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三亿年五千万年前,是重要的造煤时代。石炭纪森林中的昆虫由于氧气过多的原因造成昆虫形体是现 在的千百倍。那个时代的蜻蜓是翅展可达70厘米至1米以上的巨型蜻蜓,比当今最大的蝙蝠还要大很多,这便是古蜻蜓。
- 古蜻蜓
- Dragonfly
- 动物界
- 节肢动物
- 昆虫纲
- 蜻蜓目
- 束翅亚目
- 世界性分布
生存年代
石炭纪时地球上温暖潮湿的地方长满郁郁葱葱的森林,早石炭世时地球上的植物群比较一致,都是以石松-楔叶为主的拟鳞木植物群,晚石炭世植物群分化为热带性质的欧美植物群和温带性质的安加拉植物群。
研究发现
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巨蜻蜓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古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
飞行方式
3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繁盛(后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该时期因此称为石炭纪)。但经过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
化石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
生存本领
现代蜻蜓和其它昆虫一样,体内有一种叫血淋巴的体液(即无脊椎动物的血)在它们整个身体中循环流动,当它们太热的时候,会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们的腹部既长且薄,可以通过对流,散去多余的热量。这就像汽车的冷却系统把热量从发动机处带走一样。
1.1亿年前的蜻蜓,翅膀仍完好保存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在酒泉老玉门油田附近的一个地层中发现巴依萨昼蜓的化石。
巴依萨昼蜓化石是远古的蜻蜓化石,没有身体,只有翅膀——有完整的翅膀,也有翅膀碎片。
巴依萨昼蜓只有翅膀没有身体,是因为1.1亿年前,巴依萨昼蜓死后,落在湖泊里,它们的身体有可能很快就变成了鱼的美食,而翅膀剩了下来。
另外一种可能是,蜻蜓的身体特别容易腐烂,而翅膀比较坚硬,被火山灰掩埋后,变成了化石。死亡后,蜻蜓的身体容易破碎分解,所以很多蜻蜓化石都只是部分残留。
空气中的含氧量是影响昆虫个头大小的重要因素。距今3亿年前后,当时地球大气的含氧量达到27%—35%,而现 在地球大气的含氧量在21%左右。蜻蜓在古生代晚期的个头比它的近亲——原蜻蜓类要小很多,反而到了中生代变得最大。蜻蜓到古生代晚期才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也逐渐变大。
可惜“好景不长”,它逐渐受到了翼龙的捕食,“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反而是个头小的因为灵活而容易存活。到了侏罗纪后期,随着鸟类的出现,蜻蜓们来自空中的压力更加大了,为了生存,所以体型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