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仓鼠(学名:Cricetulus eversmanni),别称埃氏仓鼠、短耳仓鼠。短尾仓鼠体形短而粗壮,四肢短小,耳形圆,尾短,体背黄褐色带灰,背毛毛基灰黑色。
短尾仓鼠,具夜行性,大都自黄昏以后开始活动,直到拂晓为止,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也吃动物性食物,栖息于荒漠草原地区,分布在亚欧大陆部分地区。
短尾仓鼠不是保护动物,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CITES )。
- 短尾仓鼠
- Cricetulus eversmanni
- 埃氏仓鼠、短耳仓鼠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哺乳纲
- 啮齿目
- 仓鼠科
- 仓鼠亚科
- 仓鼠属
- 短尾仓鼠
- 3个
- 亚欧大陆部分地区
- Brandt,1859
- Eversmann's Hamster
形态特征
短尾仓鼠体背黄褐色带灰,老年个体黄色较重,幼年个体灰色较显著。有些个体背毛前后色比较一致,有些个体头背后方颜色较灰,而向后背黄褐色渐浓重。体被毛柔软,背毛毛基灰黑色,约占整个毛长的2/3以上,毛尖端黄褐色,在针毛间杂有纯黑色长毛。耳背黑灰色,基部色较浅,呈黄褐色。耳基前缘具一簇白色毛。腹面毛白色,腹中央毛基淡灰色,向体侧越来越深。颈、喉颊为纯白色,有些个体胸部具黄褐色小斑块。背腹毛界线分明,腰部白色腹毛从两侧向上突入,使背腹分界成波浪状,不平直。尾毛两色,上面同背毛,但色稍浅,腹面白色,尾基两侧臀部与背同色。四肢后背方毛色与背相同,但前肢背方色稍浅于体背或几呈白色,四肢腹面白色。足掌裸露,背面白色。
短尾仓鼠头骨整体粗壮。鼻骨较短,鼻骨的前部较宽,后端较窄。从鼻骨后缘,自额骨前缘,颌骨内侧向鼻骨方向凹陷,成纵向浅沟,老年个体尤为明显。颧弓从颌骨颧突处明显外突,颧宽较大,颧弓发达,但颧骨部分细弱。两眼眶间平滑,无眶上嵴。顶骨外前角向前突呈略尖的三角形。顶间骨较狭窄,左右宽相当前后间距的4~5倍,前中央稍前突呈三角形。枕骨向后略突,在枕部中央及两侧形成3个泡状隆起。脑颅圆形,人字嵴,矢状嵴较明显,枕骨髁较靠后突出。
短尾仓鼠门齿孔短而窄,位于齿隙中部,相当齿隙长的1/2左右。门齿孔后缘距第1臼齿前缘连线较远,翼间孔不到第3臼齿的后缘。听泡发达、隆起。下颌粗壮,冠状突粗大而长。
栖息环境
短尾仓鼠栖息于荒漠草原地区,沿荒漠地带和弃荒地带进入森林草原、各种洼地、河谷阶地、岸边以及农田周围的草原和灌草丛中,选择芨芨草丛,锦鸡儿丛和白刺灌丛作为栖息位点。生活习性
短尾仓鼠自己的洞穴比较简单,洞口常隐蔽在灌丛中或矮小灌木下,洞穴分散。洞道距地面较近,分叉少,有巢室和仓库之分,但往往只是一条通道而已。仓库多位于洞道的末端,略微膨大。因常侵占其他鼠类洞穴,所以有时还在其他鼠洞口捕得短尾仓鼠。
短尾仓鼠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包括草籽、茎、叶等部分,也吃动物性食物,自然界中主要以昆虫作为动物食料。入冬前有储粮的习性。中亚地区,从10月起开始冬眠,中国国内冬眠时间则略晚。
分布范围
中国国外分布于伏尔加河东至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图瓦及蒙古的广大区域。
中国国内见于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繁殖方式
短尾仓鼠繁殖力较强,每年繁殖3次,每次产仔4~6只。繁殖季节以春夏季为主,内蒙古的繁殖期为5~10月。新疆地区5月底,6月初可见到孕鼠,6月下旬可见到具子宫斑的雌鼠。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与年代 |
---|---|---|---|
1 | 短尾仓鼠指名亚种 | Cricetulus eversmanni eversmanni | Brandt,1859 |
2 | 短尾仓鼠哈萨克亚种 | Cricetulus eversmanni beljawi | Kuznetzov in Bobrinskii, 1944 |
3 | 短尾仓鼠内蒙古亚种 | Cricetulus eversmanni curtatus | Allen, 1925 |
种群现状
短尾仓鼠种群数量不很大,在各生境中,密度均不高,并非优势种类。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调查显示,短尾仓鼠约占当地捕鼠总数的2%~5%,铗日捕获率为1%,占夜间活动鼠类的1/3;新疆北部铗日捕获率为2%。
保护级别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未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