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哺乳动物 > 偶蹄目
偶蹄目
白尾角马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8:58

白尾角马(学名:Connochaetes gnou):是哺乳纲、牛科、角马属的一种。体重110-57千克,雄性肩高111-121厘米,体长可达2米,雌性稍小。它们的皮毛颜色从深棕色到黑色,雄性比雌性暗。夏季,两性的皮毛颜色都变得较浅,冬季则变得蓬松。雌雄皆有角。成对的角向下、向前、然后向上弯曲,像钩子一样,长达78厘米,雌性略细、略短。角的底部被加宽和压平,形成一个保护罩。

白尾角马.jpg

该物种是选择性的短草食性动物,栖息于中、高部高原草原和开阔平原草地及卡鲁灌木丛中。吃叶状灌木和灌木的叶子。它们生活在一些干旱的地区,可以经常不喝水也能生存。雨季3-5月期间,雨水充足,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白尾角马。但到了7-9月的旱季,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白尾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
分布在非洲南部的莱索托、斯威士兰、南非和纳米比亚,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引进。


中文学名
白尾角马
拉丁学名
Connochaetes gnou
别    称
白尾牛羚、非洲角马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    纲
真兽亚纲
偶蹄目
亚    目
反刍亚目
牛科
亚    科
狷羚亚科
角马属
白尾角马
亚    种
无亚种
同义学名
Antilope gnou Zimmermann, 1780
同义学名
Connochaetes antiquus Broom, 1913
同义学名
Antilope capensis Gatterer, 1780
同义学名
Antilope gnu Gmelin, 1788
英文名称
Black Wildebeest, White-tailed Gnu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白尾角马体重110-57千克,雄性肩高111-121厘米,体长可达2米,雌性稍小。它们的皮毛颜色从深棕色到黑色,雄性比雌性暗。夏季,两性的皮毛颜色都变得较浅,冬季则变得蓬松。和斑纹角马一样,白尾角马也有浓密的胡须和鬃毛。然而,白尾角马的鬃毛从脖子上竖起,而不是像斑纹角马的鬃毛那样垂在脖子上。这些鬃毛是奶油色到白色,并且黑色的尖端。胡须黑色,只沿着下颚伸展,而不延着脖子的长度。此外,白尾角马前腿之间有一片长而黑的毛发,覆盖在胸部,鼻梁上还有一片毛茸茸的黑色毛发。成对的角向下、向前、然后向上弯曲,像钩子一样,长达78厘米,雌性略细、略短。角的底部被加宽和压平,形成一个保护罩。
与斑纹角马不同的是,斑纹角马的犄角是伸展向前的,而不是侧向的。
在眼眶前、毛丛下和前脚有嗅腺。齿序:0/3、0/1、3/2、3/3。

栖息环境

该物种是选择性的短草放牧者,栖息于南非和莱索托的开阔平原草地和卡鲁灌木丛中,高、中部高原草原的特征是平坦至连绵起伏的平原,以及海拔高度在1,350-2,150米的山区。

最初,白尾角马在干燥的冬季栖息于高寒温带草原上,而在雨天则分布在南非洲的干燥台地高原。 但是,由于19世纪的皮革狩猎,它们生活在南部非洲受保护的狩猎场中。

白尾角马生活在草原上,与斑纹角马的栖息地相似,自由分布。 然而,白尾角马皮毛较厚,颜色较深,能够比栖息于奥兰治河更南,越过无树大草原的边缘,进入寒冷的气候带。它们很少寻找阴凉处,几乎不需要冬季庇护。

生活习性

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一样,野生物种也是成群迁徙的。它们与捕食者相互作用,然而它们似乎比野生的同类更具攻击性,在圈养期间攻击杀死过饲养员。最大的族群数量330头,在南非奥兰治自由邦省的“威廉·比勒陀利乌斯自然保护区”(Willem Pretorius Game Reserve)。牧群规模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性牧群在14-32头之间,并保持着社会优势等级。与斑纹角马不同的是,白尾角马不会因为角的突出而互相梳理或者用额头摩擦其他角马的臀部。然而,它们偶尔会在同伴的脖子上擦脸颊。
白尾角马幼仔和它们的母亲呆在一起直到下一只小角马出生。这些一岁的白尾角马被成年的雄性赶出原来的族群。在这一过程中,小角马常常与母亲分离,这可能是造成圈养小角马死亡的主要原因。年幼的一代形成了安静的单身汉群体,在旱季后期,雌性群体可以容忍这种群体。
雄性白尾角马大多数是通过在打斗中的头部碰撞和抵压行为来决定优势地位,但是雌性则主要通过点头和摇头来保持自己的位置。大多数白尾角马在相互作用时,白色的尾巴会鞭打或挥舞,发信号通知从主导和屈服的所有同类,并且可能充当听觉信号,因为可以在半公里以外的地方听到。
白尾角马吃叶状灌木和灌木的叶子。它们生活在一些干旱的地区,可以经常不喝水也能生存。

分布范围

原产地:南非。
介绍:博茨瓦纳; 纳米比亚。
重新引入:斯洛文尼亚和莱索托。

繁殖方式

交配发生在集体迁徙的途中。每当大角马群停下来,雄性便会把雌性赶到一起,头抬得高高的,绕着它们奔跑,并且与其他竞争的雄性争斗。这样的群体只能持续几天。当大群体再次开始前进时,它们就解散了。幼仔会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捍卫自己的族群和与雌性交配的权力。这些有领地的雄性可以随时交配,它们以平常速度的两倍奔跑和呼唤,甚至口中冒起白泡沫。有证据表明,这种呼唤有助于同步刺激雌性发情。也有证据表明,是月球周期触发了交配高峰。只要雄性的领地上有雌性,发情的雄性就不会休息和停歇。很少有求偶仪式,如果雌性不合作,则雄性可能会在交配时以阳茎完全勃起的方式在它的前面竖起。一只愿意接受交配的雌性动物在靠近雄性时会举起它的尾巴,横过它的脸。在交配过程中,雌性的尾巴会保持垂直,而腿弯曲和弓背站立。雌性与雄性交配数十次,通常在一分钟内两次或更多次。

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雌性白尾角马在子宫内滋养幼仔,妊娠期持续8-8.5个月,每胎只产1仔。11-12月是产犊高峰,半数取决于降雨的时间和地点。像斑纹角马一样,所有幼仔的80-90%在三周的高峰期出生,随后下降。小白尾角马能够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站立和奔跑,并且在一个月内至少有一部分时间可以奔走饲喂,4个月后断奶。雄性不照顾自己的后代,幼仔与母亲待在一起,直到下一个小白尾角马出生。雌性在1.5-2.5岁之间成熟,雄性直到3岁才成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2008年的估计是总物种数量超过18,000只(纳米比亚的自然范围超过11,000只,纳米比亚的农业区超过7,000只,该范围不在自然评估范围之内),其中约80%在私人农场和保护区内受到保护,保护区的保护占20%。两个自由州保护区的白尾角马亚群性别和比率数据在两年内显示平均成熟亚群为66%和68%。在评估区域内,在自由州、豪登省、北开普省、东开普省、姆普马兰加省和KZN省的正式和私人保护区中,估计有16,260只(2012年至2015年进行的计数)。这样得出的总成熟数量规模为9,765-11,382(使用60-70%的成熟人口结构)。此外,2013-2014,全球至少有18,072只个体在野生动植物牧场上生活。由于并非所有私营部门数据都可用,因此这个总量可能被低估了。

总体而言,物种数量规模正在增加,尤其是在私人土地上。自由州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中的12个子种群均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2014年总数为2568个(2004年为2404只个体)。同样,在金门高地国家公园里,亚种群迅速增加(1994年至2016年间从167只增加到3267只)(2016年)。在东开普省,来自省级保护区的最新数据显示出正增长:从2003年到2013年,特索瓦纳和奥维斯顿自然保护区都显示了7-9%的增长。唯一负增长的保护区是翁格卢克斯内克自然保护区(Ongeluksnek Nature Reserve),在2010年重新引入22个创始种群之后,下降了,这一比例为24%。在夸祖鲁——纳塔尔省自然保护区、切姆斯福德、科尔福德、因佩德勒、米德玛、恩采凯尼和瓦根德里夫特自然保护区(In KZN, the subpopulations in Chelmsford, Coleford, Impendle, Midmar, Ntsikeni and Wagendrift Nature Reserves)的亚群都在增加或稳定。该物种的世代长度经计算为7.8年(Pacifici等人,2013),产生了24年的三代时期(1992-2015)。总体而言,使用16个获得长期数据的正式保护区样本,在三代(1992年至2015年)中,估计人口增长213%(2,567至8,063只个体)。



上一篇:斑纹角马
下一篇:麋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