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鲍(九孔鲍)体外有一坚厚的贝壳,呈椭圆形。螺旋部极小,螺层3个,缝合线浅;体螺层极宽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我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以海南岛及广东的囱州岛产量较多,产期多在秋季。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 ~9cm ,宽5 ~6cm ,高约 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 6~ 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 无臭,味微咸。
- 杂色鲍
- Haliotis diversicolor
- 九子螺、九孔鲍
- 动物界
- 软体动物门
- 腹足纲
- 前腮亚纲
- 原始腹足目
- 盾腮亚目
- 鲍科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形体特征
体外有一坚厚的贝壳,呈椭圆形。螺旋部极小,螺层3个,缝合线浅;体螺层极宽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顶钝,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自第2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有30多个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著,末端8~9个特大,且开孔和内部相通。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区分成上下两部,上部较宽大,成一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与上部略呈垂直;壳面呈绿褐色,生长纹呈一条条极明显的肋状条纹;贝壳内面白色,有彩色光泽;壳口椭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有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腹面有吻,内具颚片和舌齿。足广阔,几与壳口相等。足分为上、下两部,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多数小触手,从贝壳上的小孔伸出。
产地及产期
我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以海南岛及广东的硇洲岛产量较多。
经济价值
杂色鲍虽不及皱纹盘鲍口感好,也是鲍中较好的品种。
遗传育种
杂色鲍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种,但近年来因种质退化等原因导致暴发性病害频发,杂色鲍的遗传改良研究对于杂色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形态特征
贝壳坚硬,螺旋部小,体螺层极大。壳面的左侧有一列突起,约20余个,
前面的7~9个有开口,其余皆闭塞。壳口大,外唇薄,内唇向内形成片状边缘。壳表面绿褐色,生长纹细密,生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面呈布纹状。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足发达。贝壳中筹大,呈卵圆形,壳貭圣实,壳长93毫米,宽68毫米,高23毫米。螺层约三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均不明显,螺旋部小,呈乳头状。壳顶钝,略低于壳高,位置接近壳的后端。壳面被一条带有20余个突起,其中7—9个开孔组成的螺肋分成左右二部。壳面有细致的螺肋,螺肋在左部者较明显。生长绉层次明显,形成宽大的纵走褶襞。贝壳绿褐色,壳顶磨损部显露粉红色。壳内面真珠光泽强。壳口大,外唇薄呈刀刃状,内唇有狭长的片状遮缘,宽约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