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螺(学名:Lambis scorpius scorpius):成贝体长95 - 220毫米,雌雄异体。壳为纺锤形。螺塔高度适中,其各层为弱龙骨状。壳轴的滑层很发达,在外唇通常有指状突起。最具特色的是双眼发达,眼柄上有长而尖的触手,可自由伸缩。壳表面饰纹雕刻丰富多彩。壳口多狭长,具前、后水管沟,外唇宽厚,前端常有虹吸道。壳边近前端呈锯齿状,称为“凤凰螺缺刻”,这个缺刻是该螺类右眼伸出偷窥外界环境变化的管道。厣小角质,边缘呈锯齿状。
- 蝎螺
- Lambis scorpius scorpius,Millepes scorpius scorpius,Pterocera nodosa
- 蝎形螺,蝎尾蜘蛛螺
- 动物界
- 软体动物门
- 腹足纲
- 中腹足目
- 凤凰螺科
- 蜘蛛螺属
- 蝎螺
- Linnaeus, 1758
- Spider Conch
- Scorpion (Conch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在热带海域和亚热带海区,喜欢在温暖的水域中和浅海泥质或砾质海底活动,从潮间带至浅海沙、泥沙和珊瑚礁环境中均有栖息。一般栖息在浅水礁及海草草地。生活习性
是植食性软体动物,以各种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腹足类是以齿舌做为刮取食物的器官,齿舌上有成排的细齿,分为中央齿(central tooth),通常一枚、其两侧为侧齿(lateral teeth)一对到许多对,再两侧为一对到许多对边缘齿(marginal teeth)。植食的种类较肉食的种类齿舌上细齿的数目更多,在植食性种类中,齿的顶端有锯齿。齿舌回收时,边缘齿可以收集食物,再经齿舌带送入食道。在前鳃亚纲中,由于扭转,胃的位置也倒转,即食道在胃的后端进入,肠由胃的前端通出。中腹足目及新腹足目,胃已失去了原始结构,而或多或少的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囊,已完全行胞外消化,有发达的肝脏。胃接受肝脏及各种消化腺所分泌的酶进行食物的消化,其消化酶主要是淀粉酶及纤维素酶。胃后即为肠,在植食性的种类,肠道一般很长,而且盘曲,肠壁向内突起形成嵴与沟。腹足类其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行,特别是在胃与肠中的运行是由纤毛作用的推动而不是靠肌肉的收缩。在进化的种类由于沟与嵴的复杂化,可以同时筛选分离出4种或更多种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别在不同的沟与嵴中运行。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这种运行方式可见于所有的软体动物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日本以南之西太平洋及大洋洲。韩国、西沙、印尼和中国台湾;台湾分布:台湾南部海域,南沙太平岛,花莲海岸,屏东县恒春半岛,台北县贡寮乡龙洞,台北县贡寮乡蚊子坑,台湾东北角,东沙岛,绿岛,小琉球。
繁殖方式
贝壳功能
外壳体螺层非常膨胀。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经济价值
肉可食,贝壳形状奇特,壳表颜色美丽,鲜艳有光泽,可供观赏,也可制作装饰品,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