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哺乳动物 > 啮齿目
啮齿目
大沙鼠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2

大沙鼠(学名:Rhombomys opimus),别称黄老鼠、大砂土鼠。大沙鼠是沙鼠亚科中最大的种类。体长150~200mm;尾粗大,略较体短,尾端有毛束,头和背部中央毛色呈淡沙黄色,微带光泽。

大沙鼠营群落生活,常白天活动,不冬眠,听觉和视觉非常敏锐,以植物为食,年产2~3胎,胎产1~12仔,栖息在海拔900m以下的沙土荒漠、黏土荒漠和石砾荒漠地区,分布在亚欧大陆部分国家。


中文名
大沙鼠
拉丁学名
Rhombomys opimus
别    名
黄老鼠、大砂土鼠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亚    纲
真兽亚纲
啮齿目
亚    目
鼠形亚目
仓鼠科
亚    科
沙鼠亚科
大沙鼠属
大沙鼠
亚    种
8个
分布区域
亚欧大陆部分地区
命名者及年代
Lichtenstein,1823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外文名
Great Gerbil



























形态特征

大沙鼠大小与褐家鼠相仿,是沙鼠亚科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长大于150mm,耳短小,不及后足长之半。耳壳前缘列生长毛,耳内侧仅靠顶端被有短毛。趾端有强而锐的爪,后肢蹠部及掌部被有密毛,前肢掌部裸露。尾粗大,几乎接近体长,上被密毛,尾后段的毛较长,一直伸达尾末端形成毛笔状的“毛束”。
大沙鼠头和背部中央毛色较长爪沙鼠略浅,呈淡沙黄色,微带光泽。 在体侧、眼周、两颊和耳后等处的毛色较体背略暗淡,介乎灰沙色与黄沙色之间。每一根毛尖端为黑色,基部为暗灰色,中部呈沙黄色,除此种毛尚杂有黑褐色毛。腹面毛色和四肢内侧毛色相仿,均为污白色,微带黄色,这些毛的基部为暗灰色,端部为污白色。四肢外侧和后脚蹠部被有浅黄色毛。尾毛大部呈一色,为红锈色,外观上和体背毛色有显著区别,远较体背毛色鲜艳;靠近尾后段有长的黑毛,直达尾槽的小毛束。爪为暗黑色。
大沙鼠头骨宽大,额宽达颧长的2/3。鼻骨狡长,其长超过颅长的1/3。额骨表面中央部较低凹,眶上嵴明显。由于额骨长大,顶骨显著变短,同时顶部平扁,有明显的颓嵴,向后达顶间骨处,然后折向两侧形成大弯。顶圈骨近于椭圆形。颧弓中央不太膨大。听泡膨大程度略小于子午沙鼠,不与颧弓的鳞骨突角相接触。门齿孔狭长,向后延伸不达臼齿列。
大沙鼠每个上门齿的前面各有两条纵沟,齿外侧的一条较明显,内侧的一条不太显著。上臼齿的咀嚼面较平坦,这些齿的内外珐琅质壁将齿冠围成一系列椭圆形的齿环。M1的咀嚼面有三菱形齿环,M2有两个齿环,M3靠近内外侧中部各有一浅的凹陷(珐琅质的褶皴),将该齿分割成一个后叶。

栖息环境

大沙鼠栖息在海拔900m以下的沙土荒漠、黏土荒漠和石砾荒漠地区,选择具有固沙植物梭梭柽柳盐爪爪白刺等灌木丛的环境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大沙鼠常白天活动,不冬眠。冬季日活动节律呈单峰型,其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m;夏季则呈双峰型,随着气温的升高,外出活动逐渐减少,中午不外出活动,黄昏以后,又陆续出洞活动,活动范围40~50m,有的可达300m。大沙鼠有相当高的回巢能力,成鼠在百米之内,普遍能返回原有洞系,但幼鼠对巢区的保守性却远不如成鼠。

大沙鼠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锐,对洞口的异物也有警戒,随时伴随瞭望行为,有时和警戒难以区分。出洞时,大沙鼠首先探出头,确认洞口附近无危险存在时再钻出洞,然后站立在洞口前的小平台上瞭望,动作和警戒相似,只是不发出呜叫。取食时,大沙鼠会边进食边进行瞭望,当有危险发生时会立即转入警戒行为。远距离观察发现,大沙鼠的这种瞭望行为的时间一般不太长,然后便进行移动、取食、玩耍等其他行为。其天敌有鹰、虎鼬和狐等。

大沙鼠通常营群落生活,常形成相当明显的洞群。洞群分布随地形而异,沿沟谷、垄状沙丘、渠边、道路两侧分布的为条带状洞群,长者可达数千米;地形无明显走向的半固定沙丘、块状梭梭林等处为岛状洞群。每个洞群常有一个中心区,其面积不大,具有优良的自然生存条件,这里常常洞口密布,洞系相连,鼠密度最大.由中心区向外,密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早春一洞系中有繁殖鼠1对,秋后可达十余只。洞道结构十分复杂。洞口直径约6~12cm,一个洞系有洞口10~30个。有的达100余个,洞系占地面积可达2~3hm²。洞道相互交错,分2~3层。第一层距地面40cm左右,每层之间相隔10~30cm。洞道旁有粮仓和厕所。冬季经常出入的洞口,多在粮仓附近。老窝比较深,多数位于地下2~3m处,内有细草和软毛铺成的睡垫。巢分夏巢与冬巢,夏巢较浅,冬巢深在1.5~2m之间。洞道中扩大部设有粮仓。其大小不一,最大者可贮草100kg以上,废弃的仓库多改作厕所。在土质结构松软的地段,洞系往往自然塌陷。在土质较为坚实的地段,使用较久的洞系,洞口前多有高大的土丘,为抛土、残食等废弃物构成;有的土丘高达40~60cm,占地1~2m²,有时土丘相互连接,可使栖息地微地形发生改变。

大沙鼠为植食性动物,食谱达40多种,主要有梭梭、猪毛菜、琵琶柴、盐爪爪、白刺、假木贼、锦鸡儿芦苇等。冬季主要依靠夏秋贮粮越冬,也采食种子和植物茎皮。大沙鼠不喝水,完全依赖食物中的水分维持生命。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在内蒙、甘肃、新疆。

繁殖方式

大沙鼠每年4~9月繁殖,高峰期在5~7月。年产2~3胎,妊娠期为22~25d,胎产1~12仔,多为5~6仔。春季出生的雌鼠当年可参与繁殖。幼鼠在母鼠洞内越冬,来年春季分居并开始繁殖。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大沙鼠内蒙古亚种
Rhombomys opimus alaschanicus
Matschie,1911
2
大沙鼠乌兹别克斯坦亚种
Rhombomys opimus dalversinicus
Kashkarov,1926
3
大沙鼠费尔干纳亚种
Rhombomys opimus fumicolor
Heptner,1933
4
大沙鼠南山亚种
Rhombomys opimus giganteus
Buchner,1889
5
大沙鼠戈壁滩亚种
Rhombomys opimus nigrescens
Satunin, 1902
6
大沙鼠指名亚种
Rhombomys opimus opimus
Lichtenstein,1823
7
大沙鼠敦煌亚种
Rhombomys opimus pevzovi
Heptner,1939
8
大沙鼠新疆亚种
Rhombomys opimus sargadensis
Heptner,1939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虽然在戈壁沙漠很常见,但没有具体种群数据。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在中国,大沙鼠的数量变化常与食物有关,而在荒漠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又与前一年10月份至当年5月份问的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大沙鼠的数量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成正比。因此可根据这一时期的降水量来预测大沙鼠的数量变化。


上一篇:中澳粗尾鼠
下一篇:水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