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形目(学名:Lagomorpha)是哺乳纲的一个目,有两个科:兔科(Leporidae,包括野兔和家兔)和鼠兔科(Ochotonidae)。兔形目动物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有的冬季还啃食树皮,一般不喝水。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区。
- 兔形目
- Lagomorpha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heria
- 兔形目 Lagomorpha
动物学史
兔形目由于无犬齿、部分门齿及部分前臼齿,以及在门齿与颊齿之间有一段宽阔的齿隙等与啮齿目相似的特征,兔形目动物过去长期被并入啮齿目中。但事实上,它们的系统发生和身体结构与啮齿目也有很多差异,两类动物沿着完全不同的独立道路平行发展。从兔形目动物的化石来看,与啮齿目动物的头骨和牙齿构造基本不同,所以现生种类的一些相似之处,只是演化上的趋同现象。兔形目动物是从古代真兽类祖先分化出来的一个适应草原地带生活的类群,化石于古新世晚期的原古兔,尚无2对上门齿的分化。此后分化为两支: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另一支是向快速奔跑方向发展的兔类,耳朵长,前腿短,适于着地,后腿较长,适于跳跃和奔跑。
兔形目与啮齿目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模鼠兔,发现于安徽潜山古新世,其后与啮齿目分道扬镳。在模鼠兔被发现以前,兔形目常常被认为起源于偶蹄目或踝节目动物。
最早的兔科动物出现在古新世的欧亚大陆,然而重要的演化却发生在第三纪后期的北美大陆。在上新世达到鼎盛。鼠兔出现在渐新世的欧亚大陆腹地,也在上新世扩撒到欧洲和北美。鼠兔的鼎盛期在中新世,自中新世以后鼠兔的生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新世的时候鼠兔属于滨岸动物,后来却沦为高山动物。
外形特征
兔形目动物的主要有:上颌具有两对前后重叠的门齿,前1对较大,前方有明显的纵沟;后1对极小,隐于前1对的后方,呈圆柱状 。下颌具有门齿1对,无犬齿,在门齿与前臼齿之间有很长的齿隙。门齿的釉质为单层。颊齿为单侧高冠齿,上颊齿的间距比下颊齿的间距宽,上下颌颊齿每次仅能在单侧交合,但门齿却能同时咬合,咬肌的特化程度比较低,咀嚼食物时以下颌骨左右移动为主,使植物性食物能在梭状颊齿的咀嚼面上充分研磨。上唇中部有纵裂。耳长。尾巴短小。后肢显著长于前肢,善于跳跃;前肢不能抱着食物吃。阴囊位于阴茎的前面,没有阴茎骨。头骨的门齿孔极大,左右门齿孔常汇合到一处,使腭部骨质部分相当不完整,腭骨与上颌骨相联接,仅成为一个窄的骨桥。具典型的双角子宫。盘状蜕膜胎盘,一个小的尿囊绒毛膜,一个大的杯形内陷的卵黄膜。胸椎12块,腰椎7块。生活习性
兔形目动物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有的冬季还啃食树皮,一般不喝水 。虽然不反刍,但具有双重消化功能。它们的粪便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硬粪便,是一边取食一边排出的;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常常在休息时排出,这时它们就将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双重消化的功能,它们才能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天敌的侵袭。下属科目
兔形目共有2科,即:鼠兔科ochotonidae(17种)和兔科leporidae(44种)。
鼠兔科
小型食草兽。上唇有纵裂。耳圆形。无尾或尾短小不突出毛被外,体长≤300 mm。后肢略长于前肢。颅骨背方较平直,额骨两侧无眶上嵴,颧弓后端延伸成剑状突起直至听泡的前缘。第1对上门齿前方的纵沟极深,无第3臼齿,第2上臼齿的内侧后方有一小突起。
兔科
兔科 中型食草兽。上唇具唇裂。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野范围大。成体体长≥500 mm。后肢显著超过前肢,适于跳跃。颅骨侧扁,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达,颧骨往后延伸稍微超过鳞骨颧突的基部。
兔形目栖息于陆地各类生态环境中。
具管状长耳(耳长大于耳宽数倍);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共9属43种,以亚洲东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种类最多,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种类分布广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区,而也有不少种分布非常局限。陆栖,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干草原和森林。一般分为2个亚科:古兔亚科Palaeolaginae和兔亚科Leporinae,也有学者将其分为3个亚科,即将穴兔类分为古兔亚科Palacolaginae和穴兔亚科Rabbitinae(罗泽珣,1990)。野兔是资源相当丰富的狩猎动物。中国兔毛出口数量占国际市场的90%,冻家兔肉占国际市场的60~70%。兔肉可食,兔皮虽薄,但保温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