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鳍15—17;臀鳍12—15;胸鳍25—31;尾鳍10—14。体长为体高6.2—7.3倍,为头长2.8—3.1倍;头长为吻长3.1—3.4倍,为眼径4.0—5.0倍。连鳍喉盘鱼体细长,后部侧扁,尾柄长。头部平扁;吻圆,吻长大于眼径。
- 连鳍喉盘鱼
- frenatusWaite
- 黄喉盘鱼、姥姥鱼
- 澳大利亚、中国及日本
形态特征
连鳍喉盘鱼(黄喉盘鱼、姥姥鱼) L.frenatusWaite;Bridledclingfish
体延长,前部扁平。吻端圆,不延长长但长于眼径;两鼻孔皆具短鼻管,前鼻孔具小鼻瓣;眼间隔平或稍凹,约为眼径1/2。具3对前鳃盖感觉孔。口小,端位,稍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达眼前缘前方;上下颌具一列圆锥状齿,但上颌最前端无齿。皮肤裸出无鳞。鳃膜与喉峡部相连。背鳍起源约位肛门垂直线,与臀鳍皆和尾鳍相连,软条分别为16-17及12-14;胸鳍圆形,与前吸盘后缘相连;腹鳍变形为具突起之单型吸盘;尾鳍圆形。体为红褐色,体后半部、背鳍、臀鳍及尾鳍偏黄色;眼部前后具一暗色纵带。
口前位,小而稍斜裂;颌齿小,单行。眼中大,眼径一般大于或等于眼间隔。鳃弓3对,鳃膜与峡部相连;第二鳃弓有10—14细尖的鳃耙。腹鳍及其周围皮褶形成单个吸盘,吸盘稍小,体长为吸盘长的4.9—5.8倍。背、臀鳍鳍条数目多,其后端与尾鳍相连。连鳍喉盘鱼体新鲜时绿褐色,固定后为淡黄色。连鳍喉盘鱼体型较大,为产于我国的4种喉盘鱼中个体最大者,体长可达71 mm。连鳍喉盘鱼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国及日本;我国仅产于台湾东北部、北部及南端的岩礁区海域。喉盘鱼类体型小,均无经济价值,但其形态构造特殊,颇具研究价值。
渔业方法
小型鱼类,仅具学术研究价值。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日本南部到澳洲。台湾分布于南部、东北部、北部及小琉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