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氏巨棘角鮟鱇,学名:Gigantactis vanhoeffeni (Brauer, 1902),属于巨棘角鮟鱇科巨棘角鮟鱇属的一种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
- 梵氏巨棘角鮟鱇
- Gigantactis vanhoeffeni (Brauer, 1902)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硬骨鱼纲
- 辐鳍亚纲
- 角鮟鱇目
- 角鮟鱇亚目
- 巨棘角鮟鱇科
- 巨棘角鮟鱇亚科
- 巨棘角鮟鱇属
- 梵氏巨棘角鮟鱇
- Vanhoeffen's whipnose angler
简介
俗名:深海鮟鱇
学名:Gigantactis vanhoeffeni
英文名:Vanhoeffen's whipnose angler
中文名:梵氏巨棘角鮟鱇 梵氏长角鮟鱇
科名:Gigantactinidae
科中文名:巨棘角鮟鱇科
同种异名:Gigantactis exodon, Gigantactis perlatus
世界分布:全球性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中国台湾分布于东北部海域。
模式种产地:East of Zanzibar, Valdivia sta. 239, 2500 m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0 - 5300米
最大体长:42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否
食用鱼类:否
观赏鱼类:否
形态特征
身体延长,体型较其它科别大(角鮟鱇科及鞭冠鮟鱇科除外),略为侧扁;头部占身体比例小,约35SL以下;吻触手基部位于吻端。变态之雌鱼与其它种类的差异在于吻触手短于120 SL;约为93-105 SL;饵球不具乳突;下颌齿相对较短,最长仅2.8,排列成五列;尾鳍鳍条少于30 SL。吻触手基部无细丝,后侧略为扁平;饵球呈棒状无末端延长;基部至发光器间具有黑色素及微细棘覆盖;饵球基部具有一对较长之侧附肢,末端有一至二对长分支及相当多之短细丝(图26);上颌单侧齿数32,约成一至二行重叠,最长1.2 SL;下颌单侧齿数46,最长2.8 SL,排列长五行,一为外列,一为中列,三列为内列。背鳍鳍条5;臀鳍鳍条5;胸鳍鳍条16-17;最长尾鳍鳍条(2nd, 7th)21-27 SL,鳍条间连接膜相当发达,且具有微细棘分布。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光线微弱或无光线之深海区;幼鱼为漂浮性,生活在食物丰富的海洋上层水域;变态期后的鱼种则生活在远洋深海中层或深层水域。
渔业利用
少见鱼类,除学术研究外,无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