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飞鱼科(Exocoetidae)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
- 飞鱼
- flying fish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索动物亚门
- 条鳍鱼纲
- 颌针鱼目
- 飞鱼科
- 燕鳐鱼属
- 全世界的温暖水域
- 小浮游生物
- 4、5月份
简介
外形特征
体型皆小,最大约长45公分(18寸),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鳔大,向后延伸;无幽门盲囊;被大圆鳞,易脱落,头部多少被鳞;侧线低,近腹缘;臀鳍位于体后部,约与背鳍相对,无鳍棘;胸鳍特别长,最长可达体长的3/4,呈翼状;有些种类腹鳍发达;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色一般背部较暗,腹侧银白色,胸鳍色各异,有黄暗色斑点,或淡黄色,或具淡黄白色边缘,或条纹。飞鱼由于发达的肩带和胸鳍,以及尾鳍和腹鳍的辅助,能够跃出水面,滑翔可达100米以上,这种机能使飞鱼可以逃避鲯鳅、剑鱼等敌害的追逐。
生活习性
飞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海域,以能飞而著名。其体型皆小,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飞跃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只甲板,船员常在黎明时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飞鱼生活在海水的上层区域,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的飞行主要是为了逃离捕食者。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击或受到轮船引擎声音刺激的时候,才施展飞行的本领。
繁殖方式
飞鱼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细小的浮游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从赤道附近到我国的内海产“仔”,繁殖后代。它的卵又轻又小,卵表面的膜有丝状突起,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以前渔民们根据飞鱼的产卵习性,在它产卵的必经之路,把许许多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借此来捕捉它们,国家有了保护措施,这种美丽的鱼类受到了保护。
种群分布
广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共有8 属50种。为热带及暖温带水域集群性上层鱼类,以太平洋种类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国及临近海域记录有6属38种。以南海种类为最多。
飞行秘密
其实,飞鱼的“飞行”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靠振动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可达18米/秒。出水面后,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会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被剪断尾鳍的飞鱼就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最古老飞鱼化石
这项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约2.5亿年前,二叠纪结束和三叠纪开始的时候,地球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 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已死亡。但随后很快就出现了这种飞鱼,说明当时海洋里的物种已经很丰富,生态系统从这次大灭绝中恢复的速度可能比原有认识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