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兔(学名:Lepus mandshuricus),是兔科、兔属的动物。东北兔体形中等,后肢较短,尾也短,冬毛背面一般为浅棕黑色,胸腹部的中央为纯白色,但有浅灰色的毛基。
东北兔善于奔跑、跳跃,平时无固定的巢穴,多晚上出来活动,主要以树皮、嫩枝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为食,4月开始繁殖,每胎产仔3-6只,一般栖息于海拔高度300-900m高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联邦。
- 东北兔
- Lepus mandshuricus
- 草兔、山兔、黑兔子、山跳子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兔形目
- 兔科
- 兔亚科
- 兔属
- 东北兔
- 中国、俄罗斯联邦
- Radde,1861
- 无危(LC)IUCN标准
- Manchurian Hare
形态特征
东北兔冬毛背面一般为浅棕黑色。头、额部及眼间部毛色较深,为棕黑色。鼻端部分毛的黑尖较少,呈棕黄色。鼻之二侧有两个半园形的淡色小区,此区毛色近似污白毛,杂有少量黑毛。耳有黑尖,内侧被浅色棕毛,但后缘有一小块为棕黑色,耳外侧前方与额部相似。后部与颈部背色一样。颈部背面有一明显的纯浅棕色区域。背部及臀部的毛色与额部相似,为棕黑色,但愈向后方黑色毛尖愈长,因而黑色也较明显。四肢的外侧,颈部下方、腹面的两侧为浅棕黄色。下颏与胸腹部的中央为纯白色,但有浅灰色的毛基。尾背方黑灰色,杂有少量棕色毛;腹毛污白色,有灰色的毛基。
东北兔上颌门齿3对,前方1对较大,横切面略成长方形,其前方内侧有一深沟。齿根甚长,后方一对较小,为椭圆拄状。第1上前臼齿较短小,其前方具有浅沟。第2-5齿的咀嚼面,由二条齿嵴组成,齿侧嵴间有沟。最后一个臼齿为细椭圆柱状。下颌门齿一对。第1下前臼齿其咀嚼面由三条嵴组成,在齿的内倒有两条沟,外侧的沟极不明显。第2-5齿的结构与第1、2上臼齿同,但最后一个下臼齿要小的多。齿式=28。
栖息环境
东北兔主要栖息于海拔高度300-900m高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外平原地区的荒地草丛和河谷灌丛。在郁闭度不大、光线充足而以阔叶林为主的混交林中也较常见。在纯针叶林中未发现有东北兔,它也不到居民区活动。
生活习性
东北兔主要啃食木本植物的幼芽和草本植物的茎及叶和树皮、嫩枝等,林下的灌丛和茂密的草本植物,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隐蔽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条件。东北兔主要天敌有狼、狐、貂、狳猁、豹猫、枭、鹰、隼等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联邦。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繁殖方式
东北兔4月开始繁殖,5月产仔,孕期约一个月;每只母兔产仔3-6只,哺乳期的母兔,在觅食时常以杂草或土覆盖洞口,除觅食外,均卧于穴内哺育幼兔,幼兔在1月龄时即可独立生活。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东北兔等45种野生动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暂无该种具体数量信息,种群发展趋势也未知。东北兔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森林的砍伐从而导致其栖息地的破坏。
经济价值
东北兔也多啃咬树皮,对林业有一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