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颌鲚又称长江刀鲚、刀鲚,隶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其身体扁而狭长,似一把银白色篾。长颌鲚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卵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长颌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诸多原因,已难以形成渔汛,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长颌鲚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价格已涨了上数倍。
- 长颌鲚
- 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
- 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
- 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硬骨鱼纲
- 辐鳍亚纲
- 鲱形目
- 鳀科
- 鲚属
- 长颌鲚
- 海水,淡水
形态特征
长颌鲚体长而侧扁,前体稍高,向后渐尖细,头较大,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上颌骨下缘有锯状细齿。体被圆鳞,腹部有棱鳞,侧线不明显,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尾鳍不发达,上叶长,下叶短,属次生性歪尾型,且小而成尖刀形睁。长颌鲚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交杂3种,渔民称它们为“青背”、“黄背”和“花背”;而钱塘江、黄河和定居型长颌鲚(湖鲚)无“青背”、“黄背”和“花背”之分。长颌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其鱼苗和幼鱼的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幼鱼最大个体约达200mm;而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仅410mm,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显著增加。
生活习性
分布在我国近海的长颌鲚,在生长、发育和育肥期,多生活在水质比较混浊的海域底层,属浅海底层鱼类,长颌鲚在海洋不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近海底栖鱼类。进入长江口附近才逐渐集成大群,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生殖洄游时停止摄食口。其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部分长颌鲚在早春可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芦一带,但数量不多,在海洋里主要分布在近海,它们不仅在附近水域底层越冬,还进入岛屿岸边风浪较小的浅滩、海湾越冬和觅食口。
繁殖习性
长颌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长颌鲚分批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长颌鲚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可上溯至距长江口1400km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产卵环境一般是要求在流速缓慢的水域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均发现有性腺成熟的个体,其性腺是在洄游的途中逐渐成熟的,产卵场多为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泥砂底质的地方。
食性
长颌鲚属肉食性鱼类,稚鱼和幼鱼通常栖息在上、中层水体,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及其幼体如桡足类、枝角类等,成鱼栖息较深水层,主要以大型甲壳动物如虾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如多毛类、银鱼、梅童鱼、黄鱼、鲳鱼、乌贼等的幼体或成体为食。长颌鲚彼此之间自食现象也很严重,在胃里常可以见到同类的残体,各种长颌鲚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均停止摄食,胃内的食物很少或是空的,产卵后才开始摄食。长颌鲚在产卵后,和稚、幼鱼一样,以淡水中的浮游动物,鱼、虾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和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印度均有出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一带,沿岸各通海江河如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辽河等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产量高而集中。
人工养殖
池塘条件
池塘消毒
浮游生物培育
苗种处理
鱼苗放养
饲料与投喂
日常管理
病害防治
车轮虫、杯体虫病
小魣铗虫病
症状为鱼游泳缓慢无力,离群,食欲不振,检查可见鳃丝肿胀,鳃部组织受到破坏,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全年都可发生,尤其在水温在20~24℃时发生频繁。
治疗:10%甲苯咪唑0.2~0.5mg/L全池泼洒。药浴后增加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混合在饵料中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