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学名:Oncorhynchus keta)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当到达产卵地时,整个体色变得黯淡。体长可达100厘米。
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泅游鱼类,幼鱼在海洋里生活3-5年,通常4龄达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产卵。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
- 中文名
- 大马哈鱼
- 拉丁学名
- Oncorhynchus keta
- 别 名
- 大麻哈鱼、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麻哈鱼等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 硬骨鱼纲
- 亚 纲
- 辐鳍亚纲
- 目
- 鲑形目
- 亚 目
- 鲑亚目
- 科
- 鲑科
- 属
- 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属)
- 种
- 大马哈鱼
- 亚 种
- 无
- 命名者及年代
- Walbaum, 1792
- 外文名
- Big pacific-salmon
动物学史
相传唐王东征的时候,在白露时节,来到了现在的黑龙江边,被敌人围困住了。当时里无粮草,外无援兵,人饥马饿,眼看就要被敌人打败。这时有一位大臣进去建议唐王给玉皇大帝写奏文,向东海龙王借鱼。他说:“记得我们的武则天先皇曾在数九寒天命御花园百花盛开,只有牡丹花开迟,还被发配洛阳。就目前状况,除向玉帝求助外,别无他法。”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就给玉皇大帝写了黄表奏文。
东海龙王正在龙宫内,玉帝旨到,令他派一条龙给唐王送鱼救饥。龙王派黑龙带鲑鱼来到了这条江里,就此镇守着这条江。此后,这条江就叫黑龙江了。
第二天,唐王带人到江边一看,鱼都自己伸出头来了,唐王的官兵用手从江里往外拎鱼。唐王就这样向东海龙王借到了鱼,人马都吃了个饱,有了力量,打了胜仗。马,一般是不吃鱼的,打这以后,马就开始吃鲑鱼了。由于东海王借给唐王鱼,马也开始吃鱼,就把鲑鱼称作“大马鱼”。
事也凑巧,又过了许多年,又是在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和他的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人马断了粮草,眼看着就要被敌人打败。这时有个谋士给什尔大如出主意说:“大王,您是否听说过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的故事?”什尔大如说:“记得有此事。”谋士说:“我们何不学唐王借鱼呢?唐王东征时到过的黑龙江,距此不远,只是没有龙王的许可,鲑鱼是不会进乌苏里江的,在三江口(满语称三江口为乌苏里昂阿)有乌龟元帅把守,只要黑龙许可、放开乌苏里昂阿,我们得救了。”什尔大如通谋士说的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写了黄表奏文,摆上香案,双膝跪下,将黄表奏文烧了,叩了九个头,就等黑龙回复了。
黑龙得知,一面令乌龟元帅放开乌苏里昂阿,一面派虾兵蟹将把到黑龙江的大马鱼驱赶进乌苏里江。没到两个时辰,鱼就到了乌苏里江里,在江边伸出了头,有的直往岸上蹦。什尔大如一见乐不可支,命将士们抓鱼吃。在饥饿难忍时,哪里还等的了做熟了吃,人马都生吃起来。什尔大如的部队吃了鱼之后,人强马壮,恢复了元气,打败了追兵,就沿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赫哲族人。
直到今日,每到白露前后,大批的鲑鱼就从海里来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他们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赫哲语)。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马哈鱼”。赫哲族吃生鱼的习惯从此延续了下来。
大麻哈鱼
大马哈鱼拉丁文学名keta,来自俄语,而俄语的кета ,来源于鄂伦春语keta,另外,满通古斯语族北支语言如埃文基(鄂温克)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里,keta一词的意思均为“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来自于赫哲语。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下辖的同江市,勤得利镇一下的黑龙江下游,自称“赫真”的赫哲人,称之为dawa imaha。勤得利镇以上的黑龙江上游,以及沿乌苏里江居住的自称为“奇楞”的赫哲人,称之为daw imaha。民国学者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在“鲑鱼”的条目下,记为dau imaha。赫哲语里面,imaha是“鱼”的意思,故dawa imaha,daw imaha或dau imaha即为“dawa鱼”,“daw鱼”或“dau鱼”。俄罗斯境内的同中国赫哲语同属满通古斯语族的那乃、奥洛奇、乌德、乌利奇、奥克罗等语言,称之为dawa,且dawa后面不用说imaha就已经表示这种鱼的意思,因此,dawa-daw-dau的原意就是“大马哈鱼”,这种鱼的名称即为dawa-daw-dau。中文把dawa-daw-dau音译为“大”,把imaha音译为“马哈”,又为了说明“大马哈”是鱼,所以后面加了个“鱼”,所以中文“大马哈鱼”一词,源于黑龙江省的赫哲语。
另外,有些地方俗名称之为“大发哈鱼”,“达发哈鱼”,则是来自于满语dafaha,满语中dafaha即为“大马哈鱼”。
形态特征
大马哈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颌齿大而锋利。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尾鳍分叉较浅,有脂鳍。溯河回游时,体背侧为黄绿色,腹部呈银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当到达产卵地时,整个体色变得黯淡。体长可达100厘米。
生活习性
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幼鱼在海洋里生活3-5年,通常4龄达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产卵。大马哈鱼在春季多生活在海洋,此时体色为灰银白色,无斑,或散有小黑点,两侧有不明显的黑或褐色阔斑;至秋季时一进入生殖期入河洄游,雄鱼体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或暗黑色,体侧有8-12条深浅不一的橙赤色横斑条纹。
大马哈鱼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分布范围
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等水系。
繁殖方式
大马哈鱼一生中产卵一次,产卵后便死亡,雄鱼略多于雌鱼。怀卵量不大,4龄鱼平均怀卵量约4500颗。大马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沙砾。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当鱼群进入产卵地时,雄鱼便游向雌鱼,互相摩擦,当有第三者介入时,雄鱼即进行驱逐,然后进行排卵受精于窝内,产卵后雌鱼反复以尾鳍拨打石砾,以此来覆盖受精卯。大马哈鱼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为3000-5000粒,卵大,呈橘红色。受精卵经过一冬低温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产卵地逗留约一个月,卵黄被吸收完毕后,开始索食,约于7月随江水归入大海。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保护现状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1987年在中国东宁县境内绥芬河流域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大马哈鱼鱼苗放流站,这个放流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未间断放流鱼苗的放流站。
主要价值
鱼肉:大马哈鱼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是“大马哈鱼之乡”。大马哈鱼作为一种鲑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属于世界名贵的经济鱼类。大马哈鱼体内每千克鱼肉含有5毫克的天然虾青素,养殖的大马哈鱼如果不含有虾青素就是白色的,这种虾青素就是该鱼有强大体力的原因。虾青素是发现的一种最强的抗氧化剂,因此长期吃鲑鱼的爱斯基摩人基本没有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而且体力超强。鲑鱼肉都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的功能,可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等症。另外鱼体可制成罐头或干燥盐腌、烟熏与冷冻,以清蒸、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鱼子:大马哈鱼不仅肉味鲜美,鱼子更为名贵。它的鱼子比一般鱼子大得多,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是做鱼子酱的上好原料。经盐渍的鱼子,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卵磷脂,对人体的神经细胞的增补、防止脂肪代谢的紊乱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营养佳品。
物种别称
地方名有麻哈鱼、马哈鱼、大麻哈鱼、鲑鱼、麻糕鱼,俗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