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鱼类 > 鲟形目
鲟形目
鲟形目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7

鲟形目
拉丁学名:Acipenseriformes
英文名:Sturgeons and paddlefishes
古老的大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及北极海水系、密西西比河、黑海、里海。


中文学名
鲟形目
拉丁学名
Acipenseriforme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亚    纲
软骨硬鳞亚纲 Chondrostei











简介

鲟科

现存鲟科有4属27种。中国有2属;鳇属鳃膜互连且游离,有2种,中国有1种。鲟属鳃膜连鳃峡,分离,约有19种,中国有6种。现存匙吻鲟科仅有2属2种,匙吻鲟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水系,中国产白鲟。鲟、鳇及白鲟(古名鲔),周初皇帝即用以祭祖祈福,视为食中珍品。

形态特征

体呈梭形,具5纵行骨板状硬鳞或仅在尾鳍上叶背有1行棘状硬鳞;吻尖长或呈平扁匙状;尾鳍歪型;口裂直或新月形,位于头腹面,能伸缩吸食;口前须细小;眼很小;外鼻孔2对,有小形喷水孔;牙细小或消失;大部分骨骼为软骨;肠内具退化的螺旋瓣;体色一般背部深灰或灰黄,侧部黄白或乳白,幼体色较深。
鲟形目
鲟形目

种属分布

现生存的鲟鱼类有鲟科4属27种,其中纯淡水种类15种。中国现存3属8种。分布北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及北极海水系、密西西比河、黑海、里海、咸海地区。鄂毕河到科累马河等北极水系。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黑龙江水系、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到珠江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生活习性

为溯河产卵洄游性或淡水定居性鱼类,健游。春或秋季产卵。产卵场多在江河上游水温较低、流速较大、具石砾底质的急滩深潭地带。性成熟最小个体,在小型种类为3~4龄和6~7龄;大型种类一般为3~7龄和9~16龄。生殖周期因种别、年龄和营养条件不同而为1至2年或更长时间。一般大型种类和壮年期怀卵量高达770万左右,如欧洲鳇,卵灰褐色,卵径4.5~5.2毫米。仔鱼期一般吃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类及软体动物为食;成鱼期吃底栖动物、动植物渣滓和鱼类。生殖期多停食或摄取极少量食物。

科属

鲟形目目前只有两科:
  • 鲟科(Acipenseridae)
    • 鲟亚科(Acipenserinae)
    • 铲鲟亚科(Scaphirhynchinae)
  • 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
鲟科Acipenseridae
鲟属(现存约19种化石3种)Acipenser
亚伯达鲟Acipenser albertensis(艾伯塔鲟)
艾伯塔地区的湖鲟由于刺网和多钩长线的捕捞,物种几乎灭绝,导致该地区1940年到1968年期间渔业关闭。这种鲟鱼可以长到45公斤多重,155厘米长。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钝吻鲟、贝氏鲟)
体呈长纺锤形,向尾部延伸变细,形与生物学特性极似小体鲟。个体小,口前有4根圆柱形的吻须,具有喷水孔,口裂小,裂长不超过头侧,下唇中央中断,鳃盖膜不相连。骨板行间在体表分布有许多小骨板和微小颗粒,成鱼骨板磨损变钝。背部和体侧淡灰 趋于暗褐色,腹部白色趋于黄色。
【亚种】贝加尔鲟Acipenser baerii baicalensis
是西伯利亚鲟特有的湖泊形态,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北端。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亚种】勒拿河鲟Acipenser baerii stenorrhynchus
背和侧都很暗,几乎呈黑色;腹部浅棕色或浅黄色。栖身于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流,如勒拿河,叶尼塞河等。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短吻鲟Acipenser brevirostrum
是一种小型鲟鱼类,吻较短且钝圆呈“V”型,吻宽头短,吻端不向上翘起。口位于头部腹面,横裂且宽。吻腹面有2对触须,位于吻端至口的中部靠近吻端,眼小,上侧位,眼间距宽,位于眼前缘有2对外鼻孔。体被五行骨板,背骨板7-13枚,侧骨板21-35枚,腹骨板6-11枚。鳃耙长呈三角形,尾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尾柄较短,臀鳍末端达尾鳍的起点。短吻鲟体色变化较大。在淡盐水中呈棕黄色,腹部白色;在淡水中头、背和侧都很暗,几乎呈黑色。骨板明显,颜色较浅,几乎呈白色。鳍条灰色或棕色,偶鳍边缘呈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体呈长校形,吻较短,呈钝圆形,腹面扁平,体被五行骨板,口位于头腹面,横裂,上下唇褶较发达,口前方有横裂触须2对,眼小,无上下眼睑和瞬膜,有鼻孔一对位于吻部,头侧眼前方,具不发达的喷水孔,尾鳍为歪型尾,上叶较发达,且布满针状菱形硬鳞,尾较短。达氏鲟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间为乳白色,腹部多为黄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细刺鲟 Acipenser eruciferus【化石种】
近90年中由于化石标本的残缺,在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断论证后,最终归属于鲟属。
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
体呈长纺锤形,口位于头部腹面,口较小,横裂,有4条触须,歪形尾,上叶背面上分布棘状硬鳞。背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棕色,腹部白色或黄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鱼体呈纺锤形,吻部短而钝,略呈圆形。4根触须位于吻部与口之间,更近吻部。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体被5行骨板,体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黄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中吻鲟Acipenser medirostris(太平洋鲟、绿鲟)
体呈长纺锤形,在背骨板下面沿着鱼背有一排大的星状小骨板,在鱼体上有许多栉形骨颗粒。口腹面,吻突呈三角形,突出,稍钝,触须有许多细小纤毛。胸鳍硬骨鳍条很软,背呈橄榄色,腹部稍黄。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萨哈林(绿)鲟鱼Acipenser mikadoi(米氏鲟)
身体在 5 列中遮蔽; 背甲 7 到 11, 侧面的 22 到 36 与腹面 10. 西北太平洋: 白令海,图们江,到日本北部与韩国。 这种从前被视为一类中吻鲟的族群。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纳氏鲟Acipenser naccarii(意大利鲟)
与俄罗斯鲟是近亲,吻短而尖,口位于头部腹面,口前吻腹有触须4根,歪型尾,体色由棕浅灰色到黑色不等。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
体为长体形,吻平滑、稍圆,几乎呈一完整的圆锥形。口相对较大,下唇中部不断开,口位于头部腹面。有触须4根,体表骨板间无小骨板分布。背部灰绿色,两侧较浅,腹部黄白色,鱼鳍均呈灰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丽鲟Acipenser ornatus【化石种】
1873年由J.雷迪在美(弗吉尼亚)的中新世化石中发现,并命名。
尖吻鲟Acipenser oxyrhynchus(美洲鲟)
体呈纺锤形,头部长形,吻稍长,口无齿,吻须4根,位于腹面吻端与口之间的中部,歪型尾,下叶短上叶长,尾鳍上较大。背部与头部呈蓝黑色,两侧淡白色,腹部为白色;体侧明亮,骨板明亮,与背面反差较大。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亚种】海湾鲟Acipenser oxyrinchus desotoi
是尖吻鲟特有的亚种形态,单从外观上看几乎是不可能区分海湾鲟和尖吻鲟,最显着的形态差异是脾脏的大小。其三类主要分布范围从萨瓦尼河到密西西比河西部海岸的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中部和东部的部分海域。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波斯鲟Acipenser persicus
体型均匀,其吻长又重,且向下弯曲,口在头部板面,口前方有触须4根,背为深蓝色或黑色,头部及身体两侧体色比背部体色浅,且比背部明亮。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西德鲟)
呈长锥形,吻长差异显著,口小、横裂,下唇中部断开,触须4根,位于头部腹面,须上有伞形纤毛,体表骨板之间有大量小骨板分布。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黄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施氏鲟、多鳞鲟Acipenser multiscutatus)
体呈长梭形,腹扁平,头尾部尖细。头部呈三角形,顶部较平。吻尖,平扁。口小,下位,横裂,口唇具花瓣状皱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横列的须2对,等长,须基部前方若干疣状突,多数为7粒,故称之为七粒浮子。体被5行纵列骨板状硬鳞,各硬鳞上均具锐棘,鳞间皮肤粗糙。背鳍后位;胸鳍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鳍条长,略硬;臀鳍位于背鳍基部之后;尾鳍歪形。头部及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体梭形,头大呈长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全身骨骼为软骨质。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闪光鲟Acipenser stellatus(大型鲟)
体细长略呈纺锤形,具有极其突出的剑型吻突,吻前腹面扁平,体表覆有星状小骨板和颗粒,背骨板呈辐射状条纹排列,与尾尖一起形成韧棘。口横裂,中等宽,下唇中部断开,须4根,较短,胸鳍硬鳍条较软,鳃膜达颊部。背部和两侧深黑褐色,腹部浅色,腹骨板灰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大西洋鲟Acipenser sturio(欧洲鲟)
体呈纺锤流线型,吻突长而尖,胸鳍第一鳍条较壮,有刺,骨板块相对较大,呈黑色的辐射状,骨板间散布着菱形浓密的小骨板。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靠近口部,口位于头部腹面,下唇居中清晰中断,体色背部呈灰橄榄色,腹部为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鳞甲鲟Acipenser toliapicus【化石种】
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美国白鲟)
体呈纺锤形,头部大而宽,眼小,吻短而扁平,呈钝圆,口无齿,位于头部腹面,触须4根位于口前,较口部更近吻部。骨板间覆有细小皮齿状碎片,在背鳍、臀鳍与尾鳍间无骨板,臀鳍始于背鳍基部中点的下腹部,末端达尾下叶,尾柄长,歪型尾。背部至侧 上方呈黑色趋于淡灰色或乳白色、灰褐色,侧骨板下侧淡白色,腹部为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鳇属(现存2种) Huso
达氏鳇 Huso dauricus (达乌尔鳇)
达氏鳇的体形较大,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体长梭形,被5纵行骨板状大硬鳞。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与鲟类的区别在于口裂宽大,呈新月形。背部黑青色,两侧黄色,侧硬鳞骨板黄褐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欧洲鳇Huso huso
鱼个体巨大,纺锤形,向尾部延伸变细,吻短而柔软,呈锥形,为软骨;口突出,呈新月形,位于头的腹面,向两侧延伸。须4根、较长,侧扁形,其上附有叶状纤毛。体表覆有1层柔软的皮,骨板5行,背骨板9-17枚,为卵圆形,纵裂似一锯齿梳形,第1个背骨板最小。。骨板行间在体表分布有大量小骨板和细粒,骨板行在尾部不相连。背鳍不分枝;臀鳍不分枝。尾柄非侧扁形。欧洲鳇背部和体侧呈青灰色,有时黑色,向下逐渐转为白色。其腹部白色,吻为黄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原鲴鲟属Protoscaphirhynchus(原铲鲟属)
鳞毛鲴鲟Protoscaphirhynchus squamosus【化石种】
拟铲鲟属(现存3种)Pseudoscaphirhynchus
锡尔河拟铲鲟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个体较小,十分罕见,与阿姆河大拟铲鲟及阿姆河小拟铲鲟的区别在于背、侧骨板数目多,背骨板15—22枚,侧骨板37—46枚,头和吻突无刺,吻突形状变化无常。胸鳍有特殊的褶皱。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阿姆河小拟铲鲟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短尾拟铲鲟)
与丝尾拟铲鲟相似,但鱼个体最小,呈纺锤形,腹部平。胸鳍棘外边有特殊的褶曲,适应急流,起吸附作用。口位于头部腹面,口前有两对触须。吻夹带有尖边而平,较长窄,吻突末端和头部无刺。没有尾线,眼小。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阿姆河大拟铲鲟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丝尾拟铲鲟)
鱼体呈纺锤形,有很长的尾线。吻部断面从尖端看扁平状,吻突宽中平似铲,带有尖边。吻突末端有9根尖刺,眼小与后脑间各2根尖刺。尾鳍上叶越来越细呈线形,与铲鲟区别于尾柄较短,不披满骨板。体色从黑灰色到褐色不等,腹部灰白色。
鲟形目图集鲟形目图集
铲鲟属(现存3种)Scaphirhynchus
密苏里铲鲟Scaphirhynchus albus(浅色铲鲟、苍铲鲟)
多为淡色,背部及侧面呈灰白色,随着年龄渐长会变得更白。是歪尾的,上尾鳍较长。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份的头部,一直沿两侧、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软骨板有皮肤覆盖,可以作为保护装甲。口缩在较吻端后的位置。吻部有四条须,相信是一种确定食物位置的感觉器官。两条内侧的须只有外侧的一半长,且位于较前端。
鲟形目图集
上一篇:白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