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茴鱼,体长而侧扁,尾柄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大。鳞细小,侧线鳞80-98,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圆凸,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消失。腹部色淡,整个体色较鲜艳。
- 中文学名
- 黑龙江茴鱼
- 拉丁学名
- 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纲
- 硬骨鱼纲
- 亚 纲
- 辐鳍亚纲
- 目
- 鲑形目
- 科
- 茴鱼科
- 属
- 茴鱼属
- 种
- 黑龙江茴鱼
- 英文名称
- Amur grayling
简介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
黑龙江茴鱼
斑鳟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英文名:Amur grayling , Arctic grayling 。
濒危等级:易危。
黑龙江茴鱼系冷水性鱼类,为北冷温带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鱼类,游动范围较小,常年不进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处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离的生殖、适温及索铒的春季洄游,以及一个为躲避干旱和冰冻的秋季洄游。茴鱼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索食时间多在夜间,夏季喜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时亲鱼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河底的砾石上面。
分布范围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鱼在我国另有两个亚种:产于鸭绿江的鸭绿
黑龙江茴鱼
江茴鱼(T.arcticus yaluensis)和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相似,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茴鱼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响。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头一般都在50—400克之间,很难见到有超过500克重的大鱼。茴鱼的身体呈长而侧扁状,尾柄较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较大;鳞细小,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呈圆凸形,呈旗状;脂鳍较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为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均为深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逐渐消失;茴鱼的腹部颜色较浅淡,整个体色较鲜艳,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海罗茨等。
生活特性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冷水鱼类,但和其它的冷水鱼类有所不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们也栖身在山涧的溪流中,不像哲罗鱼、细鳞鱼、狗鱼或者山鲶鱼等一些冷水鱼类那样游弋到大江、大河里去越冬。黑龙江茴鱼的游动范围比较小,常年不进入江河及湖泊中,只在山涧溪流中栖身。夏天它们多生活在水温比较低的支流上游,喜欢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湍急的河川中生活。即使到了水瘦山寒的冬季,它们仍旧逗留在山溪中,回到下游找一处溪水比较深的地方越冬。因此,除了那些生活在山里的人以外,外面人很少见到过它们的真正容颜,很多人都不认识茴鱼,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们的名字,显得十分神秘。
营养价值
几乎所有的冷水性鱼类,多为肉食性鱼类,黑龙江茴鱼也不例外。而冷水鱼生长较为缓慢,又多生活在无污染溪流中,肉质尤为细嫩,味道鲜美,无土腥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茴鱼的鱼肉更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鱼类,其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况且它的肉里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微量原素的含量均是其它鱼肉的数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
生长繁殖
黑龙江茴鱼在一年之中,有两次洄游:一次发生在春季,为了生殖及索铒
它们逆水朝上游洄游;再一次发生在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之前,为了躲避冬季的冰冻,而洄游到溪流的下游。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这段时间。此时,性成熟的亲鱼集群结队地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在那里互相追逐,然后产下鱼卵,粘附在河底的砾石上面。到了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以后,茴鱼又会积聚在一起顺流而下,开始朝溪水较深的下游集结,准备在那里越过漫长的冬季。
生活环境
茴鱼的活动环境多在溪水的中下层活动,从70公分到2米水深中不等,鱼层高低不很稳定。不过,它们每次洄游的距离都十分短,只是从溪流的下游迁徙到上游,或者从上游迁徙到下游。由于茴鱼的数量较少,不可能像其它鱼类那样密密麻麻地大规模地迁徙。即使它们在迁徙的途中,也是几条或十几条地积聚一起,进行着小规模的洄游。在我国除了黑龙江茴鱼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茴鱼亚种:一种是产于鸭绿江的鸭绿江茴鱼,还有一种是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为相似,只是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茴鱼是一种冷水底层鱼类,喜欢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一年四节都在捕食,只有产卵期进食性稍差一些。茴鱼的食物以水生昆虫及螺丝等软体动物等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夏季则喜欢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及飞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过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见几条茴鱼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层,转动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飞娥。一旦有飞蛾溅落水面上,还没等到被湍急的水流冲走,立刻会有几条茴鱼同时冲上去,被其中一条茴鱼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茴鱼仍在冰下不停止摄取食物,以补充营养,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茴鱼常年进食,而且十分凶猛,是溪钓的极好对象。
精子测定
用BSS和水两种激活剂对黑龙江茴鱼精子活力进行测定,并在4℃和14℃(室温)条件下,对精原液和用ASP稀释的精液分别进行保存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用BSS和水均可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其精子活率分别可达100%和98%。14℃条件下,用BSS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平均寿命为72.1s,A级(快速)运动时间平均为14.1s;用水激活精子平均寿命为67.2s,A级运动时间平均为12.5s.不同温度保存的精子寿命和快速运动时间也有显著差异:精原液4℃保存2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在70%以上,保存6h后激活率小于20%;精原液14℃保存1.5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大于70%,4h后激活率小于20%。经ASP(pH分别为7.0、7.8、8.0、8.5、9.0)稀释的精液,在4℃和14℃条件下,BSS和water对精子的激活率均小于20%,且精子均呈现C、D级运动,1.5h后各保存组激活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BSS对黑龙江茴鱼的精子有良好的激活效果;精原液4℃保存效果好于14℃,在4℃保存条件下2h以内使用,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精液不宜用ASP稀释保存。胚胎发育
黑龙江茴鱼的精巢为小叶型,10月龄左右发育到Ⅱ+期,此时精巢呈细带状,半透明,精巢中以精原细胞为主;3龄精巢达到Ⅴ++期,性腺呈乳白色,横断面为椭圆形或圆形,表面血管增多,主要由精子组成,精小囊破裂,精子充满小叶腔,挤压腹部时,白色的精液会流出;黑龙江茴鱼卵巢为封闭型,10月龄左右发育到Ⅱ期,性腺不透明,扁带状,略带淡黄色,以II时相的卵母细胞为主,少量卵母细胞开始向III时相过渡;2+龄卵巢发育到Ⅲ期,雌雄易鉴别,卵巢扩大,布满粗大的血管,浅黄色,卵粒开始沉积卵黄。卵巢中III时相的卵母细胞较多,也有部分II时相卵母细胞。用BSS和水两种激活剂对黑龙江茴鱼精子活力进行测定,并在4℃和14℃(室温)条件下,对精原液和用ASP稀释的精液分别进行保存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用BSS和水均可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其精子活率分别可达100%和98%。14℃条件下,用BSS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平均寿命为72.1s,A级(快速)运动时间平均为14.1s;用水激活精子平均寿命为67.2s,A级运动时间平均为12.5s。不同温度保存的精子寿命和快速运动时间也有显著差异:精原液4℃保存2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在70%以上,保存6h后激活率小于20%;精原液14℃保存1.5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大于70%,4h后激活率小于20%。经ASP(pH分别为7.0、7.8、8.0、8.5、9.0)稀释的精液,在4℃和14℃条件下,BSS和water对精子的激活率均小于20%,且精子均呈现C、D级运动,1.5h后各保存组激活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BSS对黑龙江茴鱼的精子有良好的激活效果;精原液4℃保存效果好于14℃,在4℃保存条件下2h以内使用,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精液不宜用ASP稀释保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黑龙江茴鱼的人工繁殖。试验用亲鱼60组,性比为1︰1.47。使用DOM+LRH-A2、HCG和S-GnRH-A进行人工催产,胸鳍基部一次注射。挤腹法采卵、采精,分别采用干法和湿法授精,用泉水和井水两种水源孵化。试验结果显示,亲鱼的成熟良好,催产效果较为理想,催产率为95%;雌鱼平均产卵量为1948(884~3504)粒/尾,平均怀卵量为2435(1024~3721)粒/尾;孵化期平均水温7.5(6.5~10. 2)℃,积温达到90~95℃·d眼点出现,100~110℃·d眼点明显;120~130℃·d时开始破膜,190~200℃·d破膜结束;240℃·d开始上浮;260℃·d左右开口。结果表明,湿法授精效果显著好于干法授精,湿法平均发眼率为63.89%,平均破膜率为78.26%,平均上浮率为78.14%;泉水孵化效果显著好于井水孵化,平均发眼率为65.49%、平均破膜率为80.13%、平均上浮率为78.23%。采用波恩试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的胚胎发育及孵化仔鱼卵黄囊吸收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70日龄内的仔、稚鱼进行全长、体重测量,以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受精后原生质集中于动物极,而卵黄则占据了卵的大部分。胚胎发育可分为23个期,包括受精卵(原生质聚集和胚盘隆起)、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低囊胚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原基期、晶体出现期、眼球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孵化仔鱼的卵黄囊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4日龄前吸收相对较快,之后吸收相对较慢,积温达到384.3℃·d (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吸收;仔鱼的全长、体重在36日龄分别达到1.540±0.131cm和0.01081g,之前增长相对较缓慢,36日龄后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