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白鹭(学名:Egretta eulophotes),也叫白老、唐白鹭,珍稀水禽,中型涉禽。体长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雄羽色相似,通体白色。嘴、颈、脚均长。夏季嘴橙黄色,眼先蓝色,脚黑色,头顶至枕部有多枚细长白羽组成的丛状羽冠;背部、两户生有蓑状长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端,前颈基部的蓑羽垂至下胸。趾有四个,黄色,三前一后;前后趾位于同一平面上,前趾基部有蹼相连。冬季嘴暗褐色,下嘴基部黄色,眼先黄绿色,脚亦黄绿色,背、肩和前颈无蓑状长羽。虹膜黄色,爪黑色。
- 黄嘴白鹭
- Egretta eulophotes
- 唐白鹭、白老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今鸟亚纲
- 鹳形目
- 鹭科
- 白鹭属
- 黄嘴白鹭
- 单型种,无亚种
- Swinhoe,1860
- Chinese Egret
- Swinhoe's Egret
- 易危(VU)IUCN标准
动物学史
1976年,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报道,黄嘴白鹭在中国分布于东北的旅顺和鸭绿江、山东青岛、江苏东海、沙卫山岛、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西沙群岛以及台湾等地。黄嘴白鹭曾经是南部沿海地区常见的夏候鸟,但随着人为的干扰,栖息地的日渐缩小,黄嘴白鹭的数量也越来越少。1990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表明,1992年在中国见到143只黄嘴白鹭,在东南亚见到448只,总计591只。
形态特征
黄嘴白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体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黄色,腿黑色。幼鸟无细长的饰羽,嘴呈褐色但基部黄色,腿和眼先皮肤呈黄绿色。繁殖季节有细长的饰羽:后头的冠羽长而密,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直,下颈饰羽呈长尖形,覆盖胸部;嘴黄色,腿黄色,繁殖脸部裸露皮肤蓝色,虹膜黄褐色,嘴黑色,下基部黄色,脚黄绿至蓝绿色。
栖息环境
黄嘴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晚上则飞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 主要分布省份: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
-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升金湖、内伶仃岛--福田、东寨港红树林、董寨鸟类、鸡公山、兴凯湖、万江河大鲵、东洞庭湖、莫莫格、盐城国家级珍禽、蛇岛--老铁山、双台河口、达里诺尔鸟类、荣成天鹅湖、芦芽山、灵空山、历山、泸沽湖(云南)、衡水湖湿地和鸟类、南靖南亚热带雨林
-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长白山、大别山、五指山、石臼湖
繁殖方式
2003年对辽宁省石城乡形人坨黄嘴白鹭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共发现114繁殖巢。繁殖种群在4月中旬开始陆续迁来,繁殖时间集中在5月中旬,89%的巢产卵期在5月4日至7月2日之间,平均产卵期为5月16日(N=114)0巢主要建在灌丛底部,灌丛根部和坡面共同支撑54巢;以突出的岩石和坡面共同支撑26巢;以灌木枝干支撑的悬空巢共13巢,此类型的巢距地面高40±24厘米;地面巢共16巢,另外3巢建在突出的岩石上。在观察的114巢中产2枚卵为5巢(4.4),3枚卵为23巢(20.2%),4枚卵为81巢(71.1%),5枚卵为5巢(4.4),另有一巢为7枚卵;平均窝卵数为3.8±0.7枚/对,模式窝卵数为4。平均孵化期,即首枚卵产出至最后一枚卵孵出的时间为28.6±1.3d (25-31)N=42。窝卵数和产卵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s -0.251, P<0.01, n=114),后期繁殖的配偶对具有相对较低的产卵量。不同顺序卵的孵化时间差异显著,产卵间隔为2.Of0.6d (1-5, N=136),相邻顺序卵的出壳间隔差异显著。雏鸟在24日龄时开始在巢周围活动,30日龄前后能够短距离匕翔并离巢,独立生活在45日龄左右。营巢成功率为75%,25巢的雏鸟成活数为2.2只/巢。黄嘴白鹭的孵化行为是典型的异步孵化模式,营巢行为已经适应了当地的岛屿化裸露生境,摄影者的干扰是当前影响黄嘴自鹭种群繁殖成功的主要原因。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 CITES濒危等级:未列入,生效年代:1997
- IUCN濒危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
- IUCN濒危等级:VU C1,生效年代:2003年
-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