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鹭(学名:Egretta novaehollandiae):体长60-70厘米,体重550克。成鸟相对其他鹭科鸟类要小,正如它的名字,很容易通过白脸鹭的蓝灰色身体和独特的白脸来识别。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整体基本由三种羽毛苍白、蓝色和灰色组成。 前额、冠、下颏和上部喉头是白色的。顶冠颜色易变,白色有时沿着颈部延伸到脖子下。虹膜可以是灰色、绿色、暗黄色或桂香色,这些变化因个体而异。
白脸鹭一般独自觅食,偶尔组成松散的小群体,栖息时会有许多只聚焦在一起。分布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000米。活动于淡水区、沼泽地、农厂水坝、牧场地、草原、庄稼地、岸边、盐沼、潮汐泥滩。食物包括鱼、青蛙、蚯蚓、昆虫、蜗牛,甲壳类动物如虾和螃蟹。也取食一些植物类物质。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西兰、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南部。在中国、科科斯(基林)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偶尔也有记录,并且出现在印度洋的圣诞岛。
- 白脸鹭
- Egretta novaehollandiae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今鸟亚纲
- 鹳形目
- 鹭科
- 白鹭属
- 白脸鹭
- 2亚种
- Latham, 1790
- White-faced Heron
- 无危(LC)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白脸鹭是一种体型细长的中型涉禽,体长60-70厘米,体重550克。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成鸟相对其他鹭科鸟类要小,正如它的名字,很容易通过白脸鹭的蓝灰色身体和独特的白脸来识别。雌雄同色。整体基本由三种羽毛苍白、蓝色和灰色组成。 前额、冠、下颏和上部喉头是白色的。顶冠颜色易变,白色有时沿着颈部延伸到脖子下。虹膜可以是灰色、绿色、暗黄色或桂香色,这些变化因个体而异。
在繁殖季节,白脸鹭的鸟喙和眼睛之间的区域为灰黑色,但在其他时间则为淡橄榄黄色。在繁殖的季节前颈和胸部羽毛呈现粉红棕色或古铜色,而背部的羽毛则是蓝灰色。喙长而黑,喙基灰白色。眼睛由灰色变为绿色或暗淡黄色。在繁殖期腿淡黄色的,变得更加粉红色-橙色或微红色。背部,下脖子和胸部呈长长的蓑羽状羽毛。在繁殖季节这些蓑羽变得更亮、更多、更突出 。下体是苍白的灰色,翅膀羽毛有黑色尖端,具白色中心和灰色的前缘。尾巴是深灰色。有两个亚种,帕里亚种比指名亚种羽毛颜色更深。
幼鸟仅喉头白色,整体羽毛更加苍白灰色,腹部是一种红棕色,也缺乏成鸟的长蓑羽。
栖息环境
分布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000米。活动于淡水区、沼泽地、农厂水坝、牧场地、草原、庄稼地、岸边、盐沼、潮汐泥滩、小型港口、海滩、高尔夫球场、果树园或庭院养鱼塘。
生活习性
尽管白脸鹭不迁徙,但它在当地确实会季节性活动,有时可以长途飞行。 在新西兰,白脸鹭通常在冬季迁徙到内陆,而在澳大利亚,它们往往在繁殖季节向内陆地区迁移到淹水湿地,并且在繁殖季节之外的沿海地区。
白脸鹭在飞行中是一只优雅的鸟,缓慢地拍动着深蓝色的翅膀,与大多数苍鹭相比,它们更经常飞行,颈部伸展。虽然通常是独处的,但为了保护间隔很大的觅食地,白脸鹭偶尔在觅食时组成松散的小群体,栖息时会有许多只聚焦在一起。
该物种主要在白天捕食,但据报道在夜间也有捕食。以各种猎物为食,是一种机会主义物种,通常在浅水或旱地上觅食,也会追逐猎物,用脚来拍打拨弄水面,打扰和惊起潜在的猎物。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食物包括鱼、青蛙、蚯蚓、昆虫、蜗牛,甲壳类动物如虾和螃蟹。也取食一些植物类物质。
分布范围
原产地:澳大利亚、圣诞岛、斐济、印度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诺福克岛、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
游荡:中国、科科斯(基林)群岛、所罗门群岛。
繁殖方式
白脸鹭在一些地区几乎每年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筑巢,但通常在春季降雨量充沛时繁殖。最常见的繁殖季节是8-12月,通常单独筑巢,有时聚一个分散的小群,偶尔也聚一个更大的繁殖群。两性共同筑巢孵化。鸟巢通常选在淡水或咸水沼泽地周围的树木,建在树叶茂盛的大树上,离地面5-12米高,也在灌丛枝杈上用筑造浅巢。巢可以连续几年重复使用。巢材由软棍棒搭建构成,内衬细枝和草叶。每窝产2-7枚淡蓝色的卵,常见是3-5枚。平均48.5×35毫米。孵化持续24-26天。双亲守卫小鸟3-4个星期,幼鸟在40天以后长出飞羽离巢。并且继续由成鸟喂养至少几周。白脸鹭幼鸟经常与成鸟一起待到下一个繁殖季节开始。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白脸鹭指名亚种 | Egretta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 | Latham, 1790 |
2 | 白脸鹭帕里亚种 | Egretta novaehollandiae parryi | Mathews, 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