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水牛(学名:Bubalus depressicornis):是偶蹄目、牛科、牛属动物,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之一。体长约180厘米,肩高约85厘米,尾长40厘米,体重150-300千克。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颜色更深,幼仔出生时为红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头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标记,咽喉处有白色月牙形标记。雌雄皆长有一对墨绿色的直角,角长18-37厘米,扁平形,生于前额,角尖向后。
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在热带平原的水边,喜欢泡在水里,是一种食草类哺乳动物,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叶,白天与傍晚活动,中午休息。活动迟缓,不擅长跳跃,被敌人紧逼时,是非常危险的对手。以水生植物、蕨类植物、草、树苗、落果、棕榈和生姜为食。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低地森林。
- 低地水牛
- Bubalus depressicornis
- 西里伯斯水牛、低地倭水牛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真兽亚纲
- 偶蹄目
- 反刍亚目
- 牛科
- 牛亚科
- 牛族
- 水牛属
- 低地水牛
- 无亚种
- C.H. Smith, 1827
- 濒危(EN)IUCN标准
-
Antilope (Anoa) depressicornis Hamilton Smith, 1827
Antilope depressicornis Hamilton Smith, 1827
Bubalus depressicornis depressicornis Hamilton Smith, 1827
Anoa depressicornis Hamilton Smith, 1827
Bubalus anoa Kerr, 1792
形态特征
低地水牛体长180厘米;肩高80-90厘米;尾长40厘米;体重量150-300千克。 低地水牛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之一。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颜色更深,幼仔出生时为红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头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标记,咽喉处有白色月牙形标记。后躯略高于肩部。雌雄皆长有一对墨绿色的直角,它们从前额边缘开始,对角线向后指向,长18-37厘米。雄性牛角长30厘米左右,雌性略小约25厘米,扁平形,生于前额,角尖向后。牛角在穿过森林灌木丛时非常有效,为了避免缠结,角被紧紧地靠在后面。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栖息环境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这些地方气温高、湿度大。更喜欢未受干扰的低地森林地区和沼泽。会选择阴凉的地方避开白天的高温。栖息的海拔高度为海平面至1000米。
生活习性
低地水牛与其他野生牛不同,它们通常独居。母子配对很常见,偶尔也聚焦多达5头的小畜群。是属地性的动物,雄性用角在树上做记号,并在小便后刨土。白天与傍晚活动,中午休息。生活在热带平原的水边,低地水牛怕热,喜欢泡在水里经常在泥水中打滚。它们活动迟缓,通常以缓慢小跑的速度移动,不擅长跳跃,偶尔会有笨拙的跳跃。即使在奔逃时也是慢吞吞的,它们在穿越矮树林时会把角靠在脖颈上防止被钩住。被敌人紧逼时,低地水牛是非常危险的对手,它们的犄角会像匕首一样发起攻击。低地水牛生性孤僻,易怒,尤其是在发情期时的年轻水牛。
低地水牛是食草动物,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叶。野生的低地水牛以水生植物、蕨类植物、草、树苗、落果、棕榈和生姜为食。此外,在没有盐舔或矿泉水的地区,它们喝海水来满足自身对矿物质的需求。人工圈养的低地水牛以干草和食草动物饲料为食。
分布范围
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的北部地区。
繁殖方式
低地水牛没有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在大约2岁时都会变得性成熟。雌性通常每年繁殖,妊娠期持续275-315天,产犊时会独自离开。每胎1仔,偶尔也可以生双胞胎。6-9个月时断奶。据记载,圈养的寿命长达31年。 但是,野外的最大寿命约为20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 ver3.1——濒危(EN)。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视为濒危物种,因为其种群估计少于2500个成熟个体,在两代(14-18年)中其下降速度被认为大于20%,并且没有亚种群数量超过250个成熟的个体。由于低地水牛的栖息地比山地水牛更容易接近人类的活动区域,因此对该物种的威胁以及其下降被认为比山地水牛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