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鹃行目
鹃行目
乌鹃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6

乌鹃(学名:Surniculus lugubris):是杜鹃科、乌鹃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尾呈浅叉状,尾下覆羽和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在黑色的尾部极为醒目。下体黑色,微带蓝色或辉绿色。虹膜褐色或绯红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乌鹃.jpg

乌鹃主要栖息于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间,在树上活动和栖息,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和中国。


中文名
乌鹃
外文名
Drongo Cuckoo
别    名
卷尾鹃、乌喀咕
拉丁学名
Surniculus lugubri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    纲
今鸟亚纲
鹃形目
杜鹃科
乌鹃属
乌鹃
亚    种
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 1821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乌鹃是小型鸟类,通体大致黑色而具蓝色光泽。尾呈浅叉状,最外侧一对尾羽及尾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第一枚的内侧有一块白斑;第三枚以内有一斜向的白色横斑横跨于内侧基部;翼缘也缀有白色。比较老的鸟枕部常有白色斑点。下体黑色,微带蓝色或辉绿色。虹膜褐色或绯红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幼鸟体色较淡,且缺少光泽,头、背、翅上覆羽和胸部具白色点斑和端斑。尾羽和尾下覆羽更多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25-55克,♀33-45克;体长♂238-277毫米,♀241-259毫米;嘴峰♂21-23毫米,♀21-22毫米;翅♂131-145毫米,♀130-142毫米;尾♂112-147毫米,♀126-147毫米;跗蹠♂16-19毫米,♀16-19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乌鹃栖息于山地和平原茂密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灌木林和耕地及村屯附近稀树荒坡地带。


生活习性

乌鹃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乔木中上层顶枝间鸣叫,有时也活动于竹林中,主要在树上栖息和活动。飞行时无声无息,呈起伏地波浪式飞行,紧迫时也能快速地直线飞行。站立时姿式较垂直。鸣声为6音节,似口哨声,音阶渐次升高。有时亦发出“Wee一whip”的双音节声。
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吃毛虫等鳞翅耳昆虫,也吃甲虫、膜翅目和其它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中国。

中国

分布于西藏墨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香港和海南岛。

繁殖方式

乌鹃的繁殖期为3-5月,自己不营巢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卷尾燕尾山椒鸟白喉红臀鹎沼泽大尾莺等鸟的巢中,由别的鸟替它孵卵和育雏。卵呈短椭圆形,淡黄而有淡红色的点斑散布在上面。


亚种分化

乌鹃(3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乌鹃马来亚种
Surniculus lugubris brachyurus
Stresemann, 1913
2
乌鹃指名亚种
Surniculus lugubris lugubris
Horsfield, 1821
3
乌鹃印度亚种
Surniculus lugubris stewarti
Baker, 1920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乌鹃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乌鹃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上一篇:噪鹃
下一篇:紫金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