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胁秋沙鸭(学名:Lophodytes cucullatus)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是美洲温带的小体型水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头戴白帽的雄性棕胁秋沙鸭。它们通常利用湖畔的林木树洞筑巢,是少数会飞到树上筑巢的水鸭,因此科学家也将它列为树鸭的分类中。
- 棕胁秋沙鸭
- Lophodytes cucullatus
- 镜冠秋沙鸭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雁形目
- 鸭科
- 棕胁秋沙鸭属
- 棕胁秋沙鸭
- 无亚种
- Linnaeus, 1758
- Hooded Merganser
形态特征
棕胁秋沙鸭体长42-50厘米,翼展56-70厘米。是北美最小的水鸭。雌雄相异形。雄鸭长得相当英俊,有红棕色的庞克(Punk)头,头羽隆成脊状时有大片的白色斑羽和界限分明的黑边,休息时就会变成眼睛背后一种简单的白色宽条纹斑;头部与白帽鹊鸭相似,但身上斑纹较多,总体石板色,有黑色,白色和棕色的羽毛组合。头部,颈部和翕为黑色;臀灰色;尾巴深褐灰色;喉咙,胸部,腹部白色。胸部两侧是黄褐色或红褐并有不规则的黑边纹。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加拿大、古巴、多米尼加、瓜德罗普岛、海地、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
旅鸟:多明尼加共和国、芬兰、德国、冰岛、爱尔兰、荷兰、挪威、葡萄牙、圣皮埃尔和密克隆、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维尔京群岛。
栖息环境
栖息于森林、池塘、电站的水坝和库区、沼泽、海狸池塘。喜欢在水面平静和浅水的沙土或卵石上休息觅食。
生活习性
棕胁秋沙鸭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东部和中部的小湖和池塘里。数量很少。西岸也有数量就更少了。冬天迁移到美国南方沿海地带。
迁移,一般单独飞行,也以夫妻或组成小集群作短距离和中距离的飞行。生活于大陆的大多数棕胁秋沙鸭营,一般住在淡水区域或沿海地区到南兰奇北部生活。在温带地区的物种通常定居生活。飞行高度低速度快。
生长繁殖
棕胁秋沙鸭结对的形成相当不确定,有些鸟到达繁殖地时已经形成配偶,但其他鸭仍然参预求偶仪式并导致选择其他的合作伙伴。迁移到达的时间取决于该地区的纬度。最早是2月到达密苏里州的大湖区,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般是在目的地的冰地融化时到达。
棕胁秋沙鸭2年性成熟,求爱涉及的群体是由一个或两个雌鸭和几个雄鸭同时进行。巢位于离地面3至6英尺的树洞或空心树桩里,也利用天然溶洞,甚至人工巢箱。雌鸭选址,通常距水源不远处。用草料形成一浅碗状巢,排卵后用腹部羽毛衬里。平均产10枚卵,一般在5到13枚之间。这些卵放入巢之前被覆盖着羽绒层。孵化期长达32到33天。一旦雌鸭开始孵化,雄鸭就离开现场,并继续为余下的繁殖期准备。
孵化出的雏鸟长满绒毛,留在巢里24小时后就可以走动并养活自己。雌鸭用软喉发声引并导它的小鸭子到具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水域去觅食。幼鸭可以潜水,初步尝试的深度很浅。经过70天,幼鸭就具备了飞行能力。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