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硬尾鸭(学名:Oxyura leucocephala)属于鸭科,是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鸭类。长约46厘米。额、头、枕的两侧和额、喉白色,头顶黑褐色。上体皮黄色,密布黑褐色波纹。尾羽黄褐色,甚硬。下体乳黄色,有黑褐色横斑。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地,与其他鸭类混合成群活动,极怕人,稍有动静立即起飞。善于游泳和潜水,往往潜入水下停留时间不长,一般3-5分钟左右。游水时,常把尾部高高翘起。从水面起飞时,常在水面掠过相当距离,才得离开水面。食物一般为鱼、蛙、软体动物、甲壳类及蠕虫等。主要繁殖在原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西伯利亚西部、蒙古西北部、欧洲黑海、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越冬在非洲北部海岸、经尼罗河谷、土耳其、波斯湾到印度北部。在中国可能繁殖在新疆西北部,冬季偶见于湖北洪湖。
- 中文学名
- 白头硬尾鸭
- 拉丁学名
- Oxyura leucocephala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鸟纲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属
- 硬尾鸭属
- 种
- 白头硬尾鸭
- 亚 种
- 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
- Scopoli,1769
- 英文名称
- White-headed Duck
- 保护级别
- 濒危(EN)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白头硬尾鸭雄鸟在繁殖期头白色,头顶、枕黑色、上颈黑色,到下颈逐渐变为栗色。肩、背、腰沙灰色,具黑色虫蠹状斑。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且较硬;翅上覆羽灰褐色,翅下覆羽淡灰色,腋羽白色。胸栗色,沿两胁和下胸逐渐变淡,呈淡栗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黄灰色。冬季雄鸟和夏季大致相似,但少棕栗色,颈和上体呈明显的灰皮黄色,具黑褐色虫蠹状斑,头顶黑褐色,耳羽上后方也有些黑色,后颈中央乌褐色,下颈微具淡黑褐色宽阔的环带,在前颈处转为皮黄色或淡红褐色,各羽均具黑色细狭横斑;腰暗褐色,微具黑色横斑,尾上覆羽皮黄色,胸及胸侧栗红褐色,略具暗褐色横斑,两胁皮黄色,具暗褐色虫蠹状斑。
雌鸟头部从额和眼以上头顶一直到后颈黑褐色,羽尖棕色,眼下有一白色纵纹从嘴基直到枕部,白色纵纹下又有一黑色纵纹。颊、喉和前颈皮黄白色,具暗色斑点;下颈和下体大部棕色,具暗色亚端斑。下体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黄白色,杂有暗色斑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暗色横斑;翅和尾似雄鸟。雌鸟冬羽更暗和少棕色,头两侧更白,颊部暗斑更明显。
幼鸟和雌鸟冬羽相似,但头部颊斑更显著,头侧更白,上体较暗,下体更多皮黄色。
虹膜雄鸟黄色或橘黄色,雌鸟淡黄色,嘴雄鸟亮蓝色,嘴基部膨大;雌鸟嘴暗灰色,嘴基部膨大较雄鸟小;跗跖和趾雄鸟灰色,蹼黑色或红色.雌鸟跗跖和趾暗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60-865克,♀539-900克;体长430-480毫米;嘴峰♂42-48毫米,♀43-45毫米;翅♂155-172毫米,♀150-167毫米;尾♂105-120毫米,♀75-95毫米;跗跖33-38毫米。
栖息环境
白头硬尾鸭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区的淡水湖泊,尤其喜欢在紧靠大的湖泊附近的一些浅水小湖和水塘、特别是具有岸边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淡水湖泊,偶尔也到盐水湖。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大型湖泊,特别是有水边植物的湖泊,也栖息于盐水湖泊和沿海地带。
生活习性
迁徙
白头硬尾鸭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天山,偶见于湖北洪湖。在新疆为夏候鸟,在湖北为偶见迷鸟。
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功。善游泳和潜水。常在靠近水生植物的水域中活动。游泳时尾向上翘起。它既能轻盈地飘浮在水而,也能将身体沉入水中,仅留头和尾在水面,特别是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一般不上陆地活动,也很少飞翔,即使有危险,也常通过潜水或游泳、隐蔽来逃避。在地上行走困难,起飞也很笨拙,需要两翅在水面急速拍打一阵才能飞起。除繁殖期外一般也很少鸣叫,活动时寂静无声。
食性
白头硬尾鸭主要通过潜水觅食,也常在水边浅水处直接伸头觅食。食物主要以眼子菜、水草等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昆虫昆虫幼虫、小鱼、蛙、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等水生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中国、塞浦路斯、格鲁吉亚、希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摩洛哥、巴基斯坦、罗马尼亚、西班牙、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区域性灭绝:匈牙利。
旅鸟: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丹麦、埃及、法国、德国、意大利、利比亚、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
产地不确定: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共和国、巴勒斯坦、塞尔维亚。
主要繁殖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南部、西伯利亚西部,并散在蒙古西北部、欧洲黑海附近的个别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中国新疆西北部阿拉套山脉繁殖;冬季偶见于湖北洪湖。
繁殖方式
白头硬尾鸭繁殖期5-7月。对的形成主要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和到达繁殖地以后。对的结合一般较短暂和不牢固,通常仅是繁殖期间的临时结合。繁殖于开阔的内陆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营巢于水边地上灌丛或草丛中,也在邻近开阔水面的芦苇丛中营浮巢。每窝产卵6-10枚。卵白色,大小为63-73×48-54毫米,平均66×50毫米,重97克,孵化期25天。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全球性易危,特别稀少,现状不明。在新疆西部的准噶尔盆地及天山地区有过繁殖记录。曾有零星个体见于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在湖北洪湖有过越冬记录。据湿地国际组织最新统计,白头硬尾鸭全球数量为8000-13000只。
相关报道
世界和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白头硬尾鸭,被新疆观鸟协会的观鸟者在首府周边地区发现,这种鸟的数量达40多只,并形成一个种群。2007年9月15日,新疆观鸟协会会员张耀东首先在首府周边地区的一个水库发现了白头硬尾鸭,在连续跟踪、观察了3个多月后,发现白头硬尾鸭进行了繁殖,形成了一个由40多只白头硬尾鸭组成的种群。观鸟爱好者还在奎屯市发现了20多只白头硬尾鸭,在新疆发现的白头硬尾鸭达到60多只。在新疆西部的准噶尔盆地及天山地区有过繁殖记录。
2018年11月02日,在天津北大港湿地发现了一只白头硬尾鸭,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白头硬尾鸭首次现身天津。据了解,白头硬尾鸭是世界濒危鸟种,全球现在只有7000到13000只左右,大部分种群分布在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这是有记录以来,天津首次发现白头硬尾鸭。
新疆境内首次发现百只以上白头硬尾鸭种群。2019年4月9日,新疆观鸟会鸟友李世忠和当地几位鸟友在乌伦古湖观鸟时,在一群水鸟中发现几只尾巴直翘的鸭子。“有的周身灰褐色,有的白头蓝嘴。”他们开始以为只有几只,然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却发现,白头硬尾鸭数量远不止几只,“它们分好几群栖息在湖面,最多一群达到60只。”李世忠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白头硬尾鸭。“这两年乌伦古湖春夏季也出现过白头硬尾鸭,数量最多的时候也没超过10只,像今年这么大规模的数量,还是头一回见到。”
世界极危物种白头硬尾鸭在新疆乌伦古湖湿地添了新家。新疆观鸟会“任鸟飞”项目团队负责人苟军介绍,早在2017年,新疆观鸟会成员就发现有白头硬尾鸭在乌伦古湖栖息,“当时发现的白头硬尾鸭数量不是很多,每年迁徙季节或者夏季,有几只或者十余只,但一直没有记录到幼鸟繁殖现象。”2019年迁徙季节,当地志愿者发现上百只白头硬尾鸭在湖面“歇脚”,夏季持续观测调查中,记录到9对白头硬尾鸭“夫妇”留在当地繁殖,“当时湖面区域比较大,芦苇又密,可能还有正处于繁殖期的白头硬尾鸭,暂时未发现。”苟军说。由于白头硬尾鸭属新疆繁殖鸟或旅鸟,近年来,调研人员虽然在疆内发现十余处白头硬尾鸭的栖息地,但是,这些栖息地多在迁徙季节能见到过境的白头硬尾鸭,极少发现它们留在当地繁殖,“除了乌鲁木齐白鸟湖湿地和奎屯湿地长期有幼鸟繁殖的记录外,其他水域均极少有稳定的繁殖记录。”他说。乌伦古湖湿地地处全球候鸟迁徙重要停歇地,有北疆最为丰富的鱼类资源。部分水面生态环境和白鸟湖湿地和奎屯湿地很像,在苟军看来,这里有可能成为白头硬尾鸭长期定居的家。
2020年1月12日,绵阳观鸟协会爱好者在当地观察到了白头硬尾鸭,这是四川省鸟类新纪录。白头硬尾鸭在中国可能繁殖在新疆西北部,冬季偶见于湖北洪湖,这是首次在四川北观察到。白头硬尾鸭是矮胖型的褐色鸭类,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西亚至中国西北等地区,被公认为全球濒危鸟种,是动画片中唐老鸭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