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鸊鷉(䴙鹈)目
鸊鷉(䴙鹈)目
黑颈鸊鷉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5

黑颈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

分类地位: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

形态特征:黑颈鸊鷉夏羽头、颈和上体黑色;眼后有一族呈扇形散开像头发一样的丝状饰羽,基部棕红色,逐渐变为金黄色;两翅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淡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尖端和内翈白色,逐渐过渡到内外全白色;外侧次级飞羽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和肩羽黑褐色;胸、腹丝光白色,肛周灰褐色,胸侧和两胁栗红色,缀有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额、头顶、枕、后颈至背石板黑色,微缀褐色光泽;颏、喉、颊及后头两侧白色,前颈暗褐色;腰中部黑色,腰侧和尾部白色,具黑色羽尖;翅上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先端和内翈白色,次级飞羽白色;胸、腹羽银白色;胸侧和腹侧羽端具灰黑色斑;下腹和肛区褐色,具白色羽端。

幼鸟颏、喉白色,前颈和上胸暗灰色,其余似成鸟冬羽。

虹膜红色,嘴黑色,微向上翘;蹠外侧黑色,内侧灰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300-400克,♀240-350克;体长♂250-349毫米,♀250-335毫米;嘴峰♂19-25毫米,♀19-23毫米;翅♂128-140毫米,♀122-129毫米;尾♂30-42毫米,♀31-32毫米;跗蹠♂30-46毫米,♀38-41毫米。(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习性

黑颈鸊鷉白天活动,通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开阔水面。繁殖期则多在挺水植物丛中或附近水域中活动,遇人则躲入水草丛。日活动时间较长,从清晨一直到黄昏,几乎全在水中,一般不上到陆地。活动时频频潜水,每次潜水时间可达30-50秒。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于1984年在青海海南沙珠的更朵海,观察到黑颈鸊鷉结群活动,一群约有20-30只,在水中和地面上觅食。翅短不易飞起,即使飞起也离水面很近,翅膀在水面上打起水波,飞行约10多米即落下。

食性

黑颈鸊鷉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各种小鱼、蛙、蝌蚪、蠕虫以及甲壳类软体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

迁徙

黑颈鸊鷉春季于4月间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月末开始南迁,在中国少数迟至11月初还在长白山见有未迁走的。迁徙时多成对进行,偶见数只组成的小群或单只。

叫声

繁殖期发出哀怨笛音“poo-eeet”及尖厉颤音

栖息环境:黑颈鸊鷉繁殖期栖息于内陆淡水湖泊、水塘、河流及沼泽地带,特别是富有岸边植物的大小湖泊和水塘中较常见。非繁殖期栖息在沿海海面、河口及其附近的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也出现于内陆湖泊、江河、水塘及其他沼泽地带。

繁殖方式:颈鸊鷉繁殖期5-8月。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入繁殖地,营巢于有芦苇或三棱草等水生植物的湖泊与水塘中。常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巢多筑在芦苇丛间或固定于芦苇丛上。通常营浮巢,较为简陋,系由死的水生植物堆集而成。巢呈圆台状,大小为15-20厘米×13-15厘米,巢高16-45厘米,露出水面部分为3-4厘米,巢表面中心部分稍微内凹。

每窝产4-6枚,刚产出的卵为白色或绿白色,随着孵化逐渐变为污白色,卵的大小为39-45毫米× 27-31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约21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了绒羽,孵出后的第二天即能下水游泳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萨尔瓦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危地马拉、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共和国、马耳他、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 旅鸟) 、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佐治亚州)、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津巴布韦。

旅鸟:安哥拉、百慕达、喀麦隆、芬兰、直布罗陀、香港、缅甸、尼日利亚、挪威、菲律宾、塞舌尔、斯威士兰。

中国分布

夏季时分布于新疆(天山)、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东部中部、西南部),冬季分散至北纬30°以南地区。繁殖于天山西部、内蒙古及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多数地区,迁徙经东北南部、华北各省,西抵甘肃、青海、新疆,南至华南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台湾、云南、四川及中国西南的河流等地,在云南北部洱海湖有繁殖现象。指名亚种为罕见繁殖鸟及冬候鸟。在香港为迷鸟

种群现状:总体状况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相关的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波动范围<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面积和质量下降,种群数量过小,分布区域碎片化等)。种群数量趋势未知,但不认为其下降速率能够达到濒危的标准(在10年或者3世代内数量下降>30%);种群数量庞大,未接近种群脆弱或濒危的标准(种群内成熟个体的数量<10,000,并在10年或者3个世代内持续下降>10%种群结构失衡等)。

相关数据

2006年,湿地国际估计其全球种群数量约有3,900,000-4,200,000只。部分国家种群数量估计如下:约有100-10,000对成鸟和50-1,000只个体迁徙到中国,并有1,000-10,000只在中国越冬;有50-10,000只在韩国越冬;有100-10,000对成鸟和50-1,000只个体迁徙到俄罗斯

黑颈鸊鷉冬季在中国南部沿海和福建一带曾经是较为常见的,但当前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29只,1992年仅见到11只。在中国以外的种群数量亦不丰富,据上述调查,1990年东亚1119只,南亚1911只,西南亚430只;1992年东亚171只,南亚1618只,西亚597只。

致危因素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的索尔顿海,黑颈鸊鷉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其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由于未知的生物毒素病原体(如皮肤丹毒肉毒杆菌)等引起,也可能由于羽毛防水性能降低导致的体温下降或者鸟类的霍乱引起。而在冬天黑颈鸊鷉经常会受到沿岸石油污染的威胁,另外栖息地带不定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使海洋表面温度升高,食物减少则会造成种群数量的快速下降。人类的干扰,如湖泊等地的休闲活动、架设的输电线路、获取其羽毛用于服装工业等也是威胁因素之一。而在伊朗的吉兰省,人们狩猎黑颈鸊鷉用于商业和娱乐活动等目的。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2——无危物种LC)。



上一篇:银鸊鷉
下一篇:大鸊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