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日本领角鸮
【拉丁学名】Otus semitorques
【命名时间】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4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
日本领角鸮(学名:Otus semitorques),日本领角鸮体长为20至27厘米,体重为110至205克。体形和普通角鸮非常相似,体羽多具黑褐色羽干纹及虫蠹状细斑,并散有棕白色眼斑。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基本资料:领角鸮,学名Otus bakkamoena,角鸮属的一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形态特征:小型猛禽。领角鸮体长20一27厘米,体重110—205克。体形和普通角鸮非常相似,体羽多具黑褐色羽干纹及虫蠹状细斑,并散有棕白色眼斑。但后颈的基部有一个显著的淡色翎领,是它与其他角鸮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前额和眉纹为皮黄白色或灰白色。上体通常为灰褐色或沙褐色,并杂有暗色的虫蠹状斑和黑色的羽干纹。下体为白色或皮黄色,缀有淡褐色的波状横斑和黑色羽干纹。有的亚种跗跖上被羽到趾,有的趾裸出。虹膜黄色,嘴角色沾绿,爪角黄色,先端较暗。
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杂以宽阔的棕白色横斑。尾灰褐色,横贯以6道棕色而杂有黑色斑点的横斑。颏、喉白色,上喉有一圈皱领,微沾棕色,各羽具黑色羽干纹,两侧有细的横斑纹,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满布粗著的黑褐色羽千纹及浅棕色波状横斑;尾下覆羽纯白色,覆腿羽棕白色而微具褐色斑点,趾被羽。
幼鸟通体污褐色,杂以棕白色细斑点,腹面较淡、呈灰褐色,除飞羽和尾羽外,均呈绒羽状。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翈具灰黑色横斑,外翈具棕白色大斑;其余飞羽浅黑褐色,具污灰色和棕色斑;尾黑褐色,具浅棕色虫蠹状斑。覆腿羽白色。
生活习性:领角鸮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山麓林缘和村寨附近树林内。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声低沉,为“不、不、不、不”的单音,常连续重复4一5次。飞行轻快而无声。会站在显眼的地方,好奇心强,并不怕人。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和鞘翅目昆虫等为食。生肉且须带骨,否则易因缺乏钙质造成无法站立。
繁殖:繁殖期为3一6月份。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内,或利用啄木乌废弃的旧树洞,偶尔也利用喜鹊的旧巢,亦会利用树洞及人工巢箱。巢距地面的高度为1.2一5米。通常洞内没有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一6枚,但多数为3一4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卵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35-38mm×30-32mm,平均36mm×31mm,重17-19g,平均18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