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雨燕目
雨燕目
雨燕科 金丝燕属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5

雨燕科(Apodidae),通称雨燕,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雨燕目中的一个科。雨燕是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常在空中捕食昆虫,翼长而腿、脚弱小。雨燕分布广泛,有些种类在高纬度地区繁殖而到热带地区越冬,是著名的候鸟,有些则是热带地区的留鸟。雨燕科有1880种,我国47种。有些种类如楼燕分布广泛,比较常见,甚至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也常能见到。有些种类的雨燕的巢含很高的蛋白质,那就是燕窝,用来熬制汤。

外形特征:雨燕科鸟类的外形接近燕科;翼尖长、足短,着陆后双翼折迭,翼尖长越尾端。喙短但喙裂较宽,大部分时间在飞翔。

生活习性:由于翼尖长,雨燕科鸟类具有很强的飞翔力,但足短,固不善于行走,雨燕科鸟类通常在飞行中捕食昆虫;其能够攀岩,并大多筑巢于悬崖峭壁的缝隙中,或较深的屋檐和树洞中。

一、金丝燕

金丝燕(Collocalia)雨燕目雨燕科的1属。这属鸟类跗骨全裸或几乎完全裸出,尾羽的羽干不裸出。大致分15种。

简介:一般都是轻捷的小鸟,比家燕小,体质也较轻。雌雄相似。嘴细弱,向下弯曲;翅膀尖长;脚短而细弱,4趾都朝向前方,不适于行步和握枝,只有助于抓附岩石的垂直面。羽色上体呈褐至黑色,带金丝光泽,下体灰白或纯白。有回声定位能力,能在全黑的洞穴中任意疾飞。嘴里能分泌出一种富力粘性的唾液,把筑巢的材料(如藻类、苔藓、水草等)粘结在一起。褐腰金丝燕、灰腰金丝燕、爪哇金丝燕和方尾金丝燕用以造巢的唾液一经风吹就凝固起来,形成半透明的胶质物,即名贵的滋补食品燕窝。燕窝分白燕窝、毛燕窝、血燕窝、燕根等。白燕窝是金丝燕初次做的窝,质纯而洁白。为燕窝中的上品。产燕窝的金丝燕大都分布在印度、东南亚、马来群岛,营群栖生活。产于马来西亚沙涝越的方尾金丝燕,仅在尼亚海滨的一个大崖洞里就有200万只以上,可算是金丝燕数量最大的集居点。中国西部、西南部以至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均产有嘴金丝燕,但它们不出产可供食用的燕窝。198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海南岛的大洲岛上采到爪哇金丝燕的一个亚种,即C.fuciphagagermani,可生产食用燕窝,但数量有限,而且由于历年采窝,现在最大群体仅有6070只。

下属物种:

1. 短嘴金丝燕:Aerodramus brevirostris(McClelland,)

2. 爪哇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a(Thunberg,)

3. 大金丝燕:Aerodramus maximusHume

1.短嘴金丝燕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短嘴金丝燕

  【拉丁学名】Aerodramus brevirostris

  【命名时间】Horsfield, 1840

  【英文名称】Himalayan Swiftlet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雨燕雨燕金丝燕属

短嘴金丝燕(学名:Aerodramus brevirostris),小型鸟类,体长约13厘米。上体烟灰色。翅甚长,折合时明显突出于尾端。下体灰褐色或褐色,胸以下具褐色或黑色羽干纹。主要以各种膜翅目、双翅目等各种蛾类和飞行昆虫为食。觅食在空中,通过边飞翔边捕食。通常营巢于岩壁洞中岩壁上。巢呈浅盘形。主要由苔藓和涎液构成。并用涎液将这些营巢材料紧紧胶结在一起和固定在岩壁上。

形态特征:上体烟灰色,头顶、翕、翅和尾最赌,呈黑褐色,有时并缀有辉蓝色,腰部较浅淡,多为灰褐色,并具褐色或黑色羽千纹;尾呈叉状,但叉不太深。翅甚长,折合时明显突出于尾端。下体灰褐色或褐色,胸以下具褐色或黑色羽干纹。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跗跖裸露或仅被有少许稀疏羽毛,颜色为肉褐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13~21克,雌性13~18克;体长雄性130~135毫米,雌性126毫米,嘴峰雄性4.7~5毫米,雌性4~5毫米,翅雄性123~135毫米,雌性124~136毫米,尾雄性58~72毫米,雌性56~73毫米,跗跖雄性8~10毫米,雌性8~11毫米。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海拔500~4000米的山坡石灰岩溶洞中。

生活习性:白天常成群在栖息地上空飞翔猎食。飞行时常发出:“di-di-di-di”的叫声,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急促,显得较为糟杂。主要以各种膜翅目、双翅目等各种蛾类和飞行昆虫为食。觅食在空中,通过边飞翔边捕食。

在四川、湖北地区为夏候鸟。贵州、云南、西藏地区为留鸟。3月末4月初出现于四川境内,9月末开始往南迁徙。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分布于四川、湖北、贵州、西藏南部、云南南部。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岩壁洞中岩壁上。巢呈浅盘形。主要由苔藓和涎液构成。并用涎液将这些营巢材料紧紧胶结在一起和固定在岩壁上。巢的大小为巢外径9~9.4厘米,内径6.3厘米,巢高3.7~4.5厘米,巢深3.5厘米。每窝产卵通常2枚,卵的大小为22×14.5毫米。

亚种分化:

4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短嘴金丝燕指名亚种

Aerodramus brevirostris brevirostris

2.

短嘴金丝燕四川亚种

Aerodramus brevirostris innominatus

3.

短嘴金丝燕云南亚种

Aerodramus brevirostris rogersi

4.

短嘴金丝燕爪哇亚种

Aerodramus brevirostris vulcanorum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8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①短嘴金丝燕指名亚种查无图片

短嘴金丝燕指名亚种(学名:Aerodramus brevirostris brevirostrisMcClelland,1840)。

外形特征:体型略小(14厘米)近黑色金丝燕。两翼长而钝,尾略呈叉形。腰部颜色有异,从浅褐至偏灰色,下体浅褐并具色稍深的纵纹。腿略覆羽。

虹膜-色深;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西藏、云南

生活习性:结群快速飞行于开阔的高山峰脊。营巢于岩崖裂缝,巢以苔藓为材,不可食。

②短嘴金丝燕四川亚种查无图片

短嘴金丝燕四川亚种(学名:Aerodramus brevirostris innominataHume,1873

雄性成鸟上体(包括尾羽)烟褐色,头部较黑,尾上覆羽较淡,变为灰褐色;尾成叉状。翼也像头一样,为黑褐色。整个下体灰褐色,喉、上较淡;下胸、下覆羽具黑色纤细的羽干纹。雌雄完全相同。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淡肉褐色,爪黑褐色。

鉴别特征上体暗褐并缀以辉绿;腰无白斑。下体灰褐色;尾呈叉尾。

∶(依据四川亚种,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中国分布夏时至四川中部峨眉山和瓦山、东北部万源及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世界分布由中国至马来西亚越南北部。

保护等级:CITES公约级别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未定

异名信息:

l Collocalia(fuciphaga)innominata,Peters,1940

l Collocalia brevirostris innominata,郑作新,1976

l Collocalia innominata,Hume,1873

l Collocalia(fuciphaga?)innominata,Peters,1940

l Collocalia brevirostris innominata,郑作新,1976

③短嘴金丝燕云南亚种

短嘴金丝燕云南亚种(学名:Aerodramus brevirostris rogersiDeignan,1955,小型鸟类,体长约13厘米。上体烟灰色。翅甚长,折合时明显突出于尾端。下体灰褐色或褐色,胸以下具褐色或黑色羽干纹。主要以各种膜翅目、双翅目等各种蛾类和飞行昆虫为食。觅食在空中,通过边飞翔边捕食。通常营巢于岩壁洞中岩壁上。巢呈浅盘形,主要由苔藓和涎液构成,并用涎液将这些营巢材料紧紧胶结在一起和固定在岩壁上。

外形特征:体型略小(14厘米)近黑色金丝燕。两翼长而钝,尾略呈叉形。腰部颜色有异,从浅褐至偏灰色,下体浅褐并具色稍深的纵纹。腿略覆羽。亚种rogersi体型比指名亚种略小,且腰部色彩仅略深于背部,下体较白,腿无羽被。

虹膜-色深;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云南

生活习性:结群快速飞行于开阔的高山峰脊。营巢于岩崖裂缝,巢以苔藓为材,不可食。

④短嘴金丝燕爪哇亚种(查无资料)


上一篇:爪哇金丝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