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爱的动物园 > 鸟类 > 鹈形目
鹈形目
鹈形目 红尾鹲
发表时间:2021-12-21 08:59:05

鹈形目(Pelecan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主要是分布于温热带水域的大型游禽,是热带海鸟的重要组成。全世界共有6768种。我国分布有5517种。内蒙古222种。

简介:鹈形目包括6768种。鹈形目大部分种类为海洋性鸟类小部,分种类生活在内陆水域中(鸬鹚),以鱼、虾及软体动物等为食。后趾转向前,与内趾相连,四趾间均有极发达的蹼相互连接,成为全蹼足。喙常具喉囊,眼先通常裸露;尾呈圆形或为尖尾;跗跖短,被以网状鳞。

郑州黄河湿地有22种。

分布:主要分布于温热带水域,是热带海鸟的重要组成,但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鹈形目鸟类,有一些种类甚至扩展到了两极地区。

分类:

一、鹲科

学名:Phaethonitae

鹲又被称为热带鸟,在整个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到处游荡。鹲具有长长的中央尾羽,飞行的姿势非常优美,多栖息于远洋,主要食鱿鱼,俯冲潜水捕食,游泳时尾向上翘。鹲科有红尾鹲,白尾鹲和红嘴鹲三种,我国都有出产。

二、鹈鹕科

学名:Pelecanidae

大型水鸟,雌雄相似,体躯肥硕。嘴强直,上嘴平扁,内侧具纵棱,前端具钩及嘴甲,下颔及喉部有大型可伸缩喉囊,与上嘴共同构成取食和滤食器官。鼻孔细缝状,甚至不发育。翼宽阔,骨质轻,飞行时头颈向后倾,使巨嘴和喉囊等的重心落于胸廓,适于长距离飞行。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有时亦在咸水湖或海湾活动,常集群活动,围捕鱼类,有时从高空扎入水中捕食。大多数时间闲游或休息。炎热时张开嘴,以气囊与外界交换气体调节体温。

鹈鹕科种类3~5年性成熟,雌雄配对不固定,在地面、灌丛、高大的树上或岩壁营巢,窝卵数2~6枚,两性均孵卵,往往把卵置于脚上孵化,孵化期30~37天。幼鸟晚成性,离巢时间随巢址不同而异,地面巢者约4周,离巢的幼鸟常集中成群,成鸟可识别自己的幼鸟而喂食。树上营巢者甚至达80多天。双亲以反吐食糜育雏。

三、鲣鸟科

学名:Sulidae

鲣鸟是群居性海鸟,有29种。大鲣鸟属是温带海鸟,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鲣鸟,南非的开普鲣鸟和澳新地区的澳洲鲣鸟。鲣鸟属是热带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种,其中圣诞岛的粉嘴鲣鸟有时被单划为一属。我国的鲣鸟均属于鲣鸟属,包括红脚鲣鸟、褐鲣鸟和黑脸鲣鸟(蓝脸鲣鸟),其中红脚鲣鸟是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海鸟。

四、鸬鹚科

学名:Phalacrocracidae

鸬鹚科是鹈形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有230种。鸬鹚是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加岛鸬鹚属只有1种,特产于加拉帕哥斯群岛,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鸬鹚属有29种,广布于全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但仍以温热带水域为最多,我国有5种。

五、蛇鹈科

学名:Anhingidae

蛇鹈是热带内陆水鸟,颈细长如蛇,嘴尖无喉囊,善于潜水,用嘴当鱼叉叉鱼。蛇鹈在美洲,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各有一种,即美洲的蛇鹈、非洲的红蛇鹈、亚洲南部的黑腹蛇鹈和大洋洲的澳洲蛇鹈A.novaehollandiae,也有人将旧大陆的3种蛇鹈都归入黑腹蛇鹈1种。我国仅于1931年在云南南部纪录过黑腹蛇鹈。

六、军舰鸟科

学名:Fregatidae

军舰鸟是热带海鸟,世界各大热带,亚热带海洋均有分布,有时可进入温带水域。军舰鸟翅极长,尾长呈叉形,飞翔能力强,常常在空中抢夺其它海鸟的食物,其英文名为海盗鸟之意。雄性军舰鸟具鲜红色喉囊,求偶时充气膨大如球形。军舰鸟有15种,我国有白腹军舰鸟,白斑军舰鸟和小军舰鸟3种,另有大军舰鸟和丽色军舰鸟,产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

一、鹲科

鹲科(Phaethonitae)鹈形目1个科。又被称为热带鸟,在整个热带亚热带海域到处游荡。

鹲具有长长的中央尾羽,飞行的姿势非常优美,飞行时转弯速度非常快,多栖息于远洋,主要食鱿鱼,俯冲潜水捕食,游泳时尾向上翘。鹲在繁殖期捕捉食物回家喂养雏鸟时,常遇到军舰鸟打劫它们的食物,鹲会利用军舰鸟的羽毛不能沾水的特征贴近海面飞行将食物送回家,鹲科有红尾鹲白尾鹲红嘴鹲三种,我国都有出产。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红尾鹲

  【拉丁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

  【命名时间】Boddaert, 1783

  【英文名称】Red-tailed Tropicbird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鹲科鹲属

红尾鹲(Phaethon rubricauda):头尾长960-1020厘米,休重600-830克。全身白色,配以红色长尾羽与朱色的嘴,为很美丽的海洋鸟。嘴前半部稍微弯曲,嘴缘呈锯齿状,以便猎鱼。翼长,脚短,趾亦小,而呈全蹼足。虹膜褐色,嘴红色或橙红色,脚黄色,趾和黑色。

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鸟类,除繁殖期上到陆地外,其他时候全在海上生活。居留性鸟类。繁殖期后作近距离游荡。善游泳和潜水,更善于飞翔,多数时间都飞翔在空中。主要以飞鱼、乌贼为食,亦吃甲壳类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形态特征:红尾鹲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热带鸟类,通体白色,羽毛具绢丝光泽,繁殖期缀有玫瑰红色。眼及眼的前后黑色,形成一条短的宽眼纹。初级飞羽羽轴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具较宽的黑色中央纹和黑色羽轴。中央两枚尾羽特别长,红色,具黑色羽轴。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背有较粗的黑色横斑,无特长的中央尾羽。

虹膜褐色,嘴红色或橙红色,脚黄色,趾和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600-830克;体长450-460毫米,包括延长的尾为960-1020毫米,嘴峰66-69毫米,翅330-339毫米,尾360-428毫米,跗蹠30-69毫米。

栖息环境:红尾鹲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鸟类,除繁殖期上到陆地外,其他时候全在海上生活。

生活习性:居留性鸟类。繁殖期后作近距离游荡。善游泳和潜水,更善于飞翔,多数时间都飞翔在空中。性孤寂,除繁殖期回到原来的繁殖地和觅找原来的配偶外,其他时候全是单独在海面上空飞翔寻找食物。既能鼓翼飞翔,又能在高空翱翔的滑翔。视力特别好,能在空中看到水下食物,当它发现海上食物时,能从14米多的高空突然扎入水中捕食,并能潜入水下停留25秒左右。主要以飞鱼、乌贼为食,亦吃甲壳类动物。

分布范围:原产地:澳大利亚、孟加拉国、英属印度洋领地、加拿大、智利、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科摩罗、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达加斯加、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菲律宾、皮特凯恩、留尼汪岛、塞舌尔、所罗门群岛、南非、台湾,中国、汤加、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游荡:巴西、斐济、肯尼亚、秘鲁和泰国。

不确定:美属萨摩亚、库克群岛、法属南部领地、基里巴斯、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瑙鲁、纽埃、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索马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东帝汶、托克劳、图瓦卢和瓦努阿图。

繁殖方式:红尾鹲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繁殖期间通常回到它们原来的繁殖地并和它们原来的配偶结合。求偶时雌雄鸟在巢位附近悬崖边缘,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尾散开并向下弯,两脚伸向尾的两边做垂直的圆形飞行,求偶表演极为壮观。飞行若干圈以后,双双滑翔到海面上空很远距离,,然后才又回到营巢地,巢置于突出的岩石下或灌木下地上,利用突出的岩石和灌木做隐蔽;也置巢于岩石裂缝中,不作巢。所谓巢只不过在地上稍微扒拉几下形成一浅坑,或者直接产卵于裸露的地上或岩石上。每窝产卵1枚,偶尔2枚。形状为卵圆形,淡灰色、白色或褐色,具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4-77毫米×45-49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40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亲鸟在到达巢和离巢时,都是用跗蹠和蹼行走,胸挨着地上,几乎是匍匐一样、小步小步地慢慢向前行走。40天左右雏鸟基本长全羽毛,体重亦超过成鸟,但此时它们并不离巢,而是在60天以后,甚至到100天,它们才跳下悬岩,或是飞翔于空中,或是游泳于海上。

亚种分化:

红尾鹲(5亚种)查无资料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红尾鹲太平洋亚种

Phaethon rubricauda melanorhynchos

J. F. Gmelin, 1789

2

红尾鹲大洋洲亚种

Phaethon rubricauda roseotinctus

Mathews, 1926

3

红尾鹲台湾亚种

Phaethon rubricauda rothschildi

Mathews, 1915

4

红尾鹲指名亚种

Phaethon rubricauda rubricauda

Boddaert, 1783

5

红尾鹲澳大利亚亚种

Phaethon rubricauda westralis

Mathews, 1912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ver 3.1——无危(LC)。


上一篇:白尾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