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弱翅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harrisi
【命名时间】Rothschild, 1898
【英文名称】Flightless Cormorant;Galapagos Cormorant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弱翅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harrisi):又名加拉帕戈斯群岛鸬鹚。是一种大型的不能飞行的鸬鹚。它们相貌奇特,褐色的羽毛呈绒状,脚和爪大而有力,又长又大的钩型嘴巴可以转过来放到背上,翅膀很小,不能飞翔。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外形特征:弱翅鸬鹚体长89-100厘米,体重2.5-4.0千克。是一种大型的不能飞行的鸬鹚。它们相貌奇特,褐色的羽毛呈绒状,脚和爪大而有力,又长又大的钩型嘴巴可以转过来放到背上,翅膀很小,不能飞翔。那付弱小的翅膀是其不能飞行的标志。这种鸬鹚是所有鸬鹚家庭中唯一不能飞行的种类。象其他不能飞的鸟一样,胸骨失去了显著的船骨。有铅灰色的躯体;腹部是棕色的;眼睛是绿松石色。象鸬鹚家庭的所有亲属,全部四个脚趾由蜘蛛网状皮肤组成。雄鸟和雌鸟相似,雄鸟体型更大。幼鸟通常类似成鸟,但是它们的羽的毛颜色更柔和,有一双黑眼睛。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栖息环境:该物种栖息在火山岛的岩岸上。一般在沿海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很少远离养殖区一公里以上。
生活习性:弱翅鸬鹚世代居住在方圆1.6-3.2千米的范围里,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就地捕食鳗鱼、章鱼和各种小鱼为食,从不远行,日子过得既安乐又舒服。每天,弱翅鸬鹚都要在岸边静静地呆上几个小时,它们旁若无人地打着盹儿,偶尔睁开眼睛,向四周看一看,或者换一个姿势,继续打盹儿。
弱翅鸬鹚的翅膀原来也很发达,也是善于飞翔的鸟。大约在几十万年到100万年以前,它们的祖先随着西行的南赤道海流,来到了佛南狄那岛。这里食物丰富,它们就定居下来,由于不再需要飞行就能够得到食物,翅膀逐渐退化,多少万年的演化结果,就使加拉帕戈斯鸬鹚丧失了飞翔能力。
以章鱼、鳗鱼和底栖鱼类为食,会潜入水下觅食。它们的羽毛不防水。家族的行为特征就是摆脱翅膀上的水,会站在岸边或礁石上张开两个小破翅膀晾晒。通常看见自己的褴褛小衣衫的翅膀的影子在自己的身边。
分布范围:仅分布于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称科隆群岛)。
繁殖方式:这一物种的求偶行为在海上开始,雄性和雌性的的脖子弯曲成蛇形相互绕着对方的位置游来游去。筑巢往往在最寒冷的7-10月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这时海洋食物是最丰富,以便应对雏鸟增加而食物短缺的风险降低。繁殖群一般约12对构成,两性共同营巢,巢用树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置于海滨沿岸的岩石上。每窝产2-3枚白色的卵,父母双方共同轮流孵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如果食物充足,雌鸟可能会留下雄鸟继续照顾幼鸟,而雌鸟则会与另一雄鸟产生第二窝雏鸟,如此高的繁殖潜力,使得下跌的物种数量得以恢复。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弱翅鸬鹚是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特有的鸟类,围绕费尔南迪纳岛和伊莎贝拉岛的海岸发现。但仅限于伊莎贝拉岛、巴尔加斯岛和克鲁兹岛的北部和西部海岸。在1971-1972年,数量估计在800对;1977年和1985年之间,稳定在650-850只成体。然而, 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数量下降了50%,1986年至400只鸟。1990据估计在1000只成鸟,1999-2000年间,一共有900只。在2006年总共有1,396鸬鹚,比厄尔尼诺事件之后的1997-1998年,鸬鹚增长数量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较高 。在2003年的增长率下降和青少年的比例较低(2006年为3 % ) ,这表明鸬鹚的数量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高度(希门尼斯 - Uzcátegui等,2007 )。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