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马岛鹃隼
【拉丁学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
【命名时间】Smith, 1834
【英文名称】Madagascar Baza,Madagascar Cuckoo-hawk,Madagascar Cuckoo Hawk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蜂鹰亚科、鹃隼属
马岛鹃隼(学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栖息地于马达加斯加全岛的各种森林,并从海平面到海拔约18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较少出现在该岛南部高原。
形态特征:马岛鹃隼是中型猛禽,身长40至45厘米,翼展31至33厘米,尾长9至23厘米。头顶有一簇小羽形成微嵴,通常不可见。成鸟的上体黑褐色,上面有斑点。臀白色。喉咙上有褐色条纹并延长到胸前。长而窄的尾巴白色,上层尾部覆羽缺口。尾部的上部是褐色,尾的下部的是灰色有三个黑褐色带纹。脚和腿短,是一种灰暗的黄灰色,鸟喙黑色,喙基有一白色蜡质圈。有褐色眼睛和环暗黄色的眼圈。
幼鸟不同于成鸟,眼睛棕色环灰棕色眼圈。上体黑褐色,并向胸部两侧延伸,头部和尾部的带纹更浅。
马岛鹃隼是单一品种,没有亚种。被认为与西非鹃隼有密切关系。体形比西非鹃隼小,褐色斑纹也略少,身体更黑暗。
栖息环境:马岛鹃隼栖息于马达加斯加的整个林区,从亚热带,热带潮湿低地到各种类型的森林,并从海平面到海拔约18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较少出现在该岛南部高原。
繁殖方式:这种动物是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节,马岛鹃隼的雄鸟为了吸引求偶,会在空中做各种特技表演,翻滚,倾斜,扑翼,摇摆,飙升,以显示优于其他同类队友。
繁殖期是10月到12月,每巢产2至3枚卵。巢搭建在高大的树冠间,内衬树叶等。卵大约32日后孵化,雏鸟出壳后父母会继续喂养它们约5周,此后即可离巢飞行。性成熟一般需要两年。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