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灰头美洲鸢
【拉丁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
【命名时间】Latham, 1790
【英文名称】Grey-headed Kite,Gray-headed Kite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蜂鹰亚科、美洲鸢属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为鹰科蜂鹰亚科美洲鸢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46-53厘米长,翼展90-110厘米,体重415-643克。成鸟头部灰白色,上体羽毛深褐色或棕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黑尾巴上有两道或三道白纹。鸟喙蓝色,腿灰色。黑眼睛,腿和鸟喙黄色。
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该鸟飙升时翅膀形成一个“V”形,迅速的振翅和拍击,这也是求偶展示的一部分。这些美洲鸢通常静静地栖息在树丛中和檐篷下,很少外露的自己的身体,但在清晨或傍晚很活跃。主要吃蜂,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形态特征:灰头美洲鸢体长46-53厘米长,翼展90-110厘米,体重415-643克。成鸟头部灰白色,上体羽毛深褐色或棕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黑尾巴上有两道或三道白纹。鸟喙蓝色,腿灰色。黑眼睛,腿和鸟喙黄色。
幼鸟类似成鸟,但色彩略有化,体羽一样,但头上是黑冠,脖子白色。颈部和上体、下体有黑色条纹。
为昼行性猛禽。嘴、脚强健并具利钩,适应于抓捕及撕食猎物。喙基具蜡膜;翅强而有力,善疾飞及翱翔。索腭型头骨。脚和趾强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头骨宽阔,上眼眶骨扩大,眼球较大,视野宽阔,视觉敏锐;听觉发达。
栖息环境: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出现在低地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成熟的中海拔森林植被和沿森林边缘,也在高海拔沼泽森林,干燥森林栖息,喜欢在森林冠层和边缘活动。经常在水源附近狩猎。
在墨西哥这一物种生活在沼泽森林和热带常绿阔叶林周围,也栖息在湿润常绿森林的边缘、红树林和河岸林地。在洪都拉斯沿河流两岸都能找到,并且不限于雨林区域。在哥斯达黎加生活在森林的交界处、片状森林和人工林。在巴拿马一般栖息于海湾,那里的鸟类在泻湖几乎被岸边非常茂密的枝叶掩盖,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树冠高层范围,虽然在完整的森林最常见,但也出现在太平洋周边的稀树草原、溪流和沼泽的岸边。在哥伦比亚多生活在潮湿的森林和森林边缘,特别是沿河流。在委内瑞拉出现在潮湿森林、稀树草原和林缘,可达海拔2000米的高度。在阿根廷生活在湿森林和热带草原中的林地,经常在沼泽附近。
生活习性:在空中飞行移动速度很慢,这些鸢通常悄悄地栖息在檐篷和树叶丛中,很少外露自己的面目,一般很难察觉。但在清晨或傍晚会发现它们单独或成对飞行觅食。
主要吃小型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黄蜂,黄蜂和蚂蚁,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
分布范围:分布于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玻利
繁殖方式:筑巢于高大乔木的分叉和顶端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鸟巢是一个浅杯状,中间稍微下凹,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每窝产1-2枚,这些卵白色有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53.1 x41.5毫米。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
亚种分化:
灰头美洲鸢(2亚种)查无资料 |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分布 |
|
1. |
灰头美洲鸢 |
Leptodon cayanensis cayanensis |
Latham, 1790 |
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南部和瓦哈卡南部,厄瓜多尔,亚马逊流域,加纳和特立尼达 |
2. |
灰头美洲鸢 |
Leptodon cayanensis monachus |
Vieillot, 1817 |
巴西中部,玻利维亚东部,阿根廷北部和巴拉圭 |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一般不常见,在美国中部或安第斯山脉西部及亚马逊范围。种群下降是由于一些地区砍伐森林的结果。归类为受国际鸟盟危物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