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夏威夷鵟
【拉丁学名】Buteo solitarius
【命名时间】Peale, 1848
【英文名称】Hawaiian Hawk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鵟亚科、鵟属
夏威夷鵟(学名:Buteo solitarius):体长46厘米,翼展87-101厘米,体重441克。是一种小型的宽翅猛禽,有两种色型。深色型和浅色型,以及大量的中间羽色和个体差异。体色变化比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为暗褐色或淡褐色。蜡膜蓝色,腿部呈绿黄色。
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大多单独活动,有时也能见到2-4只在天空盘旋。性情机警,视觉敏锐,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分布于美国(夏威夷群岛)。
形态特征:夏威夷鵟体长46厘米,翼展87-101厘米,体重441克。是一种小型的宽翅猛禽,尾巴相对较短,与大多数猛禽一样,雌性的体型明显大于雄性。这个物种有两个不同的色形和种类,一种是深色型,一种是浅色型,以及大量的中间羽色和个体差异。深色型的夏威夷鵟,上体和下体是均匀黑暗色,但未成熟的亚成鸟在腹部和背部区域通常具有更多的棕色、白色和白色的斑块。浅色型的成鸟具有苍白的头部,小小的彩色胸部以及浸染的体侧,少数浅色型有“V”形图案来区分。蜡膜蓝色,腿部呈绿黄色。
栖息环境:夏威夷鵟一般依靠本地森林进行筑巢。它们生活在密集的多型铁心木林、金合欢森林或桉树林,从海平面到大约海拔2000米的高度。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包括木瓜或澳洲坚果种植园、农耕区、稀树草原。夏威夷鵟对于栖息地的变更具有显着的适应能力,只要那里具有适合栖息和筑巢的地点以及足够的猎物来源(大鼠)。对其原有栖息地的变更及其转变为或多或少精耕细作的区域,至少暂时不构成其维护或发展的障碍。
生活习性:夏威夷鵟在求爱期间,两个伙伴一起飞翔、徘徊、下潜,产生起伏的飞行并温柔的触碰对方。在繁殖季节具有领地性和攻击性,特别是在筑巢期间,对于进入其区域的任何入侵者(包括人类访客),会猛烈的驱逐攻击入侵者。
鸟类是夏威夷鵟的主要食物来源,夏威夷灰蓬毛蝠是生活在岛屿上的唯一原生哺乳动物,也是占据群岛的夏威夷鵟的食物。因为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淡水鱼的缺乏大大限制了它们的饮食。然而,随着波利尼西亚人和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引入了潜在的掠食的新可能性。所以,夏威夷鵟在猎食方面非常机会主义,并且能够根据资源的可用性进行调整。它们的食谱包括23种鸟类,6种哺乳动物,7种昆虫或蛛形纲动物,一种甲壳类动物和一种两栖动物。菜单组成根据经常出现的筑巢栖息地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在低海拔地区,当巢穴位于森林或耕地地区时,小型鸟类占捕获的大部分猎物(约64%)。在海拔中部,哺乳动物几乎占所有捕获量(84%)。在低地,根据掠食者的性别,掠食行为也有所不同;雄鸟比雌鸟食用更多比例的鸟类。在分布的中等高度没有区别。
分布范围:分布于美国(夏威夷群岛)。几乎全部栖息在主岛上,在附近的岛屿:毛伊岛、欧胡岛和考艾岛也有少量分布。一些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曾经在莫洛卡伊岛(Molokaʻi)存在。
繁殖方式:大多数夏威夷鵟全年都在各自的领地活动。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筑巢持续时间3-9月,深色型夏威夷鵟在4月下旬或5月初。尽管年降水量有很大差异,但季节总是在同时定期变更的。巢位于地面以上3.5-18米之间的一棵大树中,巢宽50厘米左右,通常呈杯状放置在大树的分枝杈上。雌性通常只产1枚卵,孵化期大部分持续38天。与此同时,雄性负责打猎,一旦雏鸟孵出,雌性接纳雄鸟探访巢穴以提供食物。幼鸟在7-8周后飞行。育雏成功率为50-70%。整个筑巢期从产卵到成熟,持续154天。一对夏威夷鵟不会每年都繁殖。那些在成功繁殖的鸟往往会跳过第二年,一般隔年繁殖。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对夏威夷鵟持续的威胁包括农业开发,森林砍伐、引入有蹄类动物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原生森林退化并抑制其再生,道路的修建和车辆行驶对巢穴的反复干扰以及可能的杀害,特别是筑巢栖息地已经减少,在某些地区原有的植被多样性受到南苜蓿等外来植物竞争的限制。该物种生存的环境受到用于牧草和甘蔗的土地转化为桉树种植园的威胁,以及主要位于普纳区(Puna District)的大面积原野被开发为住宅区,及曾经遭受猎杀的广泛冲击,并可能与正在努力重新引入极端濒危的夏威夷乌鸦的乌鸦群在夏威夷群岛的食物竞争相抵触。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夏威夷鵟数量下降的原因。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